
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立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你只有发心了,也就是立下了志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社会,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为众生服务,才能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价值观就是为人处世的准则
人生在世,最难形成和确定的就是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又包含了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如果你的价值观正确,再加上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般人想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也需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如果你以人为榜样,最后你就成为人;你以祖师为榜样,最后你就成为祖师;你以佛为榜样,最后你就成为佛。无论是成佛还是成祖师,都是建立在成人的基础上。实际上成佛容易,成人难。当你把人做好做到位了,你自然就成佛了。
我们学佛的人做人有一个基本准则,就是“三皈、五戒、十善”。社会上的人做事讲诚信、讲责任感,实际上这与佛门的戒律是一样的。“不妄语戒”就是对他人的承诺要兑现,不能欺骗。只有把人做好了,在成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人做好之后,做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也就是东华家风的最后一句——“修道先发心”。
“慈悲”即是责任。“喜舍”就是对我们听到的、见到的任何一件事,都乐观地、积极地去面对和接受,不批评、不挑剔、不抱怨,用平等心去对待。任何一件事你想把它做好,想超越它,提升自己。首先都要欢喜地去面对和接受,然后才可能超越。
我们要成长,就必须学会不停地舍,舍就是放下。你要前进、要奔跑,要上十楼、二十楼,就必须放下身上的包袱,也就是人间的种种欲望。过去我们只追求做人的时候,是拿做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而现在我们要学佛了,当然要拿学佛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要把过去那些不符合佛的标准的行为和欲望都放下,否则我们就不是在学佛。
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了慈悲喜舍,才能完全把自己奉献给自己的理想。如果我们不能为自己的理想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百分之百地付出,我们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即便实现了,也没有价值。因为你没有为你的理想付出过,即便实现了你也没有感觉,来得太容易了你也不会珍惜。
人生中有很多事都要我们去亲力亲为,因为只有你亲力亲为了,参与了整个过程,才会有切身的感受。否则只是听别人说,你永远不会有真实的感受。
做人注重的是过程,做事追求的是结果。如果做人回避了过程,你的人生就是苍白的、空洞的。就像世间人如果不读书、不工作、不结婚、不生子、不孝敬父母,什么都不经历,你的人生就是空白的。
一个团队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使命感和共同的目标。学佛人的共同目标就是开悟成佛,普度众生。
每个人内在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种子,只要把自己的心量打开,都能感受到佛法的伟大。
一个国家的兴盛发达,包括这个国家民众的团结和凝聚力,靠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不是现代文化。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名称,叫人文文化或人性文化。现在所谓的文化都不是围绕人而产生的,既然不是围绕人而产生的,可以说就不叫做文化。经历数百年数千年社会生活的积淀,被世世代代的人们认可、接受和运用,始终不被淘汰的文化,才叫做文化。
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发展政治、经济、军事之后,都必须落在文化上,而且必须落在人性文化,才能使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安定、和谐、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纽带。一个家庭想和睦、幸福,也需要有家庭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人伦文化。
佛教也有佛教的文化。学佛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修行就要以“四无量心”为行为准则。其实就是不学佛,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在世间,也有要遵守的清规戒律,或者说行为准则,比如“上敬下爱”就是家庭中的清规戒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寺庙的清规,其道理也一样。
只要大家把能把心打开、敞开,你打开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佛的加持力。这个“加持力”就是佛的磁场、佛的信息。你把心打开了,就会感应到佛,就能接收到佛的磁场和信息。实际上我们内在本来就有成佛的种子,只需要外因一触动,内在本有的佛性马上就苏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