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刻意练习》,便签拆书营6月十五拆
【R:阅读原文】
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特别是,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要把目标分解。关健是接受那个一般目标(并且日渐精进)并将其转化成一些具体目标,使你能达到切合实际的进步的期望。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如今,并非每个人都通过高声叫喊和拍桌子的方式集中注意力,但史蒂夫的表现说明了我们可以从有效练习的研究中获得一条重要洞见: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I]
what:这几年有一个观念特别流行:一万小时定理。似乎任何领域只要完成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了,而事实上,《刻意练习》这本书戳破了这个谎言,作者认为,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做了大量的刻意练习,如果只是单纯的凑时长,其实是无法成为专家的。
why:有目的性的练习可以看作是刻意练习,可以直指目标,随时调整节奏,而且实时反馈机制可以帮助人们看清楚自身真实水平。
how:
01、确定与分解。确定具体的目标,将总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02、专注。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任务上
03、反馈与复盘。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定期做阶段性复盘弥补不足
04、走出舒适区。不断给自己提高难度,让自己获得更大进步,但是要注意舒适区的范围。
where:需要长期发展的技能,可以用刻意练习
[A1]
自己最近在做演讲训练,参加了头马的活动,但是上台后依然出现紧张、不停看稿子、不敢看观众的情况。
反思:主要因为自己线下准备不足,没有做好目标分解,也没有建立好反馈机制,虽然想过视频复盘,但是都没有坚持做下去。
[A2]
目标:下次CC1备稿,可以做到不忘词、不抢词、敢于和观众目光直视交流
行动:
1、确定与拆解。下周的备稿先做好演讲稿磨合,背好后,每天录制视频和音频做自我修正。
2、专注。除了写稿,演讲列为优先解决的问题。
3、反馈与复盘。每隔两天,将满意的视频发送到群组,请前辈们指点,在上台之后,做视频复盘。
4、走出舒适区。今天整理好稿子,看看自己缺失的是什么。明天开始背稿子和录制音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