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用吗

作者: 祎炜以航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19:48 被阅读6次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想想夏天时还在南昌这个大火炉里经受残暑慰问,一晃神出了山海关,已在东北这地方待了足足一季。都说是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人不似旧时。但最近已感受到秋意的格外肃杀,万物一片萧瑟风貌,这边的秋冬天气,怕是也会给我很多新体验。

    不过这篇文章当然不是抒发“逢秋悲寂寥”的感概。因最近常与一位朋友聊天,姑且称他为H吧。H君其人刚毅正直,忠党爱国,终日手头捧一本《主席谈治国理政》,“信仰”“奉献”“大国”等词不绝于嘴边。我常以为我已经很“左”很“高高在上”了,与H君相比,竟也常生自惭形愧之感。培根讲读书使人丰富,辩论使人精确。休息间隙我们聊起天来,有时针锋相对你来我往,话题一展开就不可收拾…我发现H君理论功底深厚,但历史方面还略有欠缺,尤其是西方文明一块,缺乏一些系统研究与体系构筑。有一次便对他说,某些意识形态之分没必要太急太非此即彼,先多读读史,掌握些客观事实,往后能举出具体事例或拿兴衰规律支撑自身论点,不是更容易说服人吗。H君的回答是,但史书也由人写成,一字一句早已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意志。何谈客观?且就算是同样的事件,更有不同的角度与解读。千人千面,一千个人心中不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何谈以此说服人?

    一时之间我竟无言以对。因H君所说两点,确有道理。

    如前人讲《左传》不过为“相斫书”,《资治通鉴》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党争之物,鲁迅也称《二十四史》不过为帝王家谱。因历史是时代文明之物,国家既已出现,政治就一定是社会现象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对于战争政令、传记世系的记载与表述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同一人同一事前代褒隔代贬的事迹,不胜累数。

    如明武宗亲率大军大败鞑靼,数万明军数日苦战。《武宗实录》对这场永州大捷的记载却是“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亡五十二人。”怕是这十万人都超越时代五百年,先信了义和团那一套神灵附体六丁六甲护身,上阵之前画了金刚不入的符,最后才死了这几十个人,那也只能怪为他们心不诚了,真是战争即和平,老大哥看着你们哟。又如清史里把那个明末农民起义者张献忠,简直写成了地煞星转世,说他专门以虐杀人为乐,几乎杀光全川,甚至丧心病狂到立“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的七杀碑明志。

    但这个七杀碑,今人没有找到,在广汉那却有一块相似的圣谕碑,上书的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这二十个字。这些年间历经风吹雨打,沧桑变化,默默矗立,它不言不语,却已胜过了某些千言万语。

    而退一步讲,如这般有心之过,春秋笔法,我们尚可竭力考证以避免。但更多的“无心之差”,那些非因笔者主观好恶而人为完成的修改,对于历史事件已做到了客观记录,但只是视角不同,也同样会有很大差别。如在论及唐代政治制度,三省哪家才是真宰相时。钱穆写道,“若尚书省长官不出席政事堂会议,即事先不获预闻命令决夺,故唐人眼中,须中书、门下始称真宰相。”而雷海宗却说,“尚书省总理六部行政事宜,尚书令为正宰相。门下侍中可称为副宰相。中书令宣奉诏敕,也可说是副宰相。”

    这两人一人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国史大纲》载誉无数;一人被称作“其声如雷,其学如海,史学之宗。”其中华文化二周说,可谓开一家之先河。他们史学造诣无可置疑,犹不能达成共识。那如我们这种普通人,还想从历史中找到一些普世价值与真理,是不是痴人说梦呢?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我的态度若要借用一句一直以来很喜欢的话来表达,那就是“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因讲历史,至少叫人不武断。历史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讲得完。而理性探求、研究、思考内在逻辑规律的过程,本身就已是一种进步与成长。钱穆为什么讲中书、门下是真宰相?因中书有拟撰诏书、定旨出命之权,门下省可涂归封还,其政府最高机构政事堂,常无尚书省长官出席,不参与命令决夺。雷海宗又为何说尚书为真宰相呢?因为其确实总领六部行政事宜。而三省长官为宰相也不过是初唐景象,后期宦官乱相,一切也早已名存实亡…而这些认知,不经过深入的探究与思索是难以建立形成的。

    当然,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太多太多。了解一些历史就能够指导现实生活,预示未来走向,揭发客观规律吗?在大多数情况下,无疑都是不能的。但学史有益于理性思考及明辨是非能力的提高,无疑又是肯定的。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往深里说各类主义、思潮歪风太多,往浅里说标题党、哗众取宠的有心人也不多。若不能有一个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在各类碎片化阅读里迷失了自己,成为被社会风潮操纵的工具,民意绑架亦或是绑架民意,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沉沦的大多数了。我们青年人作为未来的中流砥柱,中国梦的依托与载体,如何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让系统学习的理论如何不为空中楼阁?让自己信心满满的主义如何能够真正说服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而历史就是这一次次实践活动的反应。这也应当是每一名渴望寻找光明探究真理的人们,最基本的立足之地了。

    虽如H君所言,历史也难以做到客观。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哪还有比历史更客观更基础的了?哲学为人的主观思想凝结,文学更是一名作者想象的世界。与之相比,历史已足够客观,其人何年生死有定时,其朝何时兴衰有定述。刨除人为论述与评说,我们是一定可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故不止学历史,一切认知的过程都要注重“货比三家”,多对比多思考,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辨。

近代中国为何落后世界?李约瑟之问已有太多种解答。不谈原因,我认为就现象而言,表现在我们少了一个文艺复兴,或者说少了一场启蒙运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宋明心学理学,虽洞入精微,却也难逃抽象概括的怪圈,渐趋舍本逐末。以至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那般论道,看似无所不包高深莫测,却已经在这个积重难返的时代大趋势里沉没无意义了。到了民国五四运动时期,各家为寻求拯救中国之路开启的思想碰撞交流,或已有启蒙之萌芽。又被一场全面侵华战争打断。以至于走到今日,渐趋复兴腾飞的中华文明,似乎缺了点什么,似乎又是我杞人忧天了。

    而毛主席讲:“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理性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去。”适合中国的道路就是最好的道路,适合本人的方法也才是最好的方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史知史,深处还是格局与情怀,需系家国命运,需忧百姓疾苦。心正,路才能宽。先出发,才能谈到达。而关于视角与觉悟、踏实肯干这一方面,我以后还要好好和我的H君学一学。

相关文章

  • 读史有用吗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想想夏天时还在南昌这个大火炉里经受残暑慰问,一晃神出了山海关,已在东北这地方待了足足一...

  • 为什么上大学?

    谁来告诉我到底为什么上大学。 学大物有用吗?学有机有用吗?学马原思修近代史毛概高数都有什么意义呢? 浪费那么几年去...

  • 历史书评|吕思勉:这版《中国通史》,真的很cute

    为什么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万物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还要读史呢?读史明智,读史知人,读史培养智慧。前人用他们的人生经历...

  • 2021-07-20谈谈为何读历史

    为何读史?或曰:读史以明智;或曰:知古以鉴今。我说,此二者乃豹之一斑,鼎之一足!如此,读史还可为何?依我之见,读史...

  • 2020-05-14

    读史明志

  • 读经,还是读史?

    文|如歌 民国时,章士钊主张读经,鲁迅专门写了文章《读经与读史》,认为读经不如读史。 读经,还是读史?这个问题一直...

  • 品哲学

    读哲学,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首先需要读哲学史。中国哲学可以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

  • 现在读大专还有用吗

    读大专有用吗? 读书有用吗,如果认为没用,不如趁早不读,不要浪费时间与精力,可以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方面,比如吃鸡...

  • 有用吗?

    准备! 有用吗? 计划! 有用吗? 保证! 有用吗?

  • 读史——阅人即阅己

    读史,是为了什么呢?最初读史,是为了爽。特别喜欢春秋战国,国家竞技,各显本领,又有百家争鸣,各显神通。读史,是为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有用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ji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