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鲍鹏山《孔子传》感悟(二)

鲍鹏山《孔子传》感悟(二)

作者: 宸宝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2-03-27 07:55 被阅读0次
                  十有五而志于学

      大多数人认为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从十五岁才开始学习,我当时在读这句话时,就感觉很矛盾,十五岁才开始学习,未免太晚了,鲍老师提出“志于学”和“学”不同,“志于学”之前,先有一个学习过程,学着学着,学出了兴趣,明确了自己志向,才会悟出人生终极目标。所以孔子自己说“十五志于学”,绝不可能从十五岁才开始学习,他在志于学之前,经过了三个方面的积淀:

    一、启蒙之学

        清代郑环《孔子世家考》一书中写到“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孔子出生在鲁国,鲁国的始祖周公旦正是周礼的开创者,鲁国是礼乐文化的故乡。孔子出生在这样的国家,自小便对礼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母亲颜徵在的引领,看似儿戏的游戏,却让孔子有了一种超越于一般同龄人的兴趣,这是对一种伟大文化传统的兴趣,为孔子十五岁就志于学奠下第一块基石。

      二、谋生之学

      吴国太宰嚭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孔老先生是圣人吧?怎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自豪的说:“我的老师是天纵之圣,而且还多才多艺呢!”言语中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可是孔子却不赞成自己“天纵之圣”的说法,他告诉自子贡:“我少年时太贫贱了,为了养活自己,不得不学会许多卑贱的技艺,一个有身份地位,衣食无忧的君子会这些技艺吗?肯定不会啊!”少年时期的艰难,磨练出了孔子坚韧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更加锻炼了孔子的心性和毅力。

    三、谋仕之学

    孔子毕竟是士族子弟,年少为了谋生,不得不去学一些养家糊口的行当,但他要立足社会,只能通过传统的儒业——学好六艺,从而走上仕途,传统的儒业“礼、乐、射、御、书、数”,实际上就是当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他一定会把更多精力放到此,以便将来谋求仕进,参与国家管理。这才是孔子最后必须要走的人生之路。

    母亲的引领,环境的磨练熏陶,自身的努力,一直伴随着孔子的学习成长,让他在十五岁那年领悟到:人这一生,有超越于谋仕之上的价值,那就是真理,以及为探索真理而存在的学问。从此孔子的学习不在为了谋仕,而是为了探寻真理,捍卫真理,让孔子的精神有了支柱,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求学之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鲍鹏山《孔子传》感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ls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