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能忍
孔子出生的鲁国,其开国皇帝周公旦,是周礼的制定者,更是周王朝礼乐文化的开创者,但就是这样一个礼仪之邦,却发生了著名的“八佾舞于庭”,国君被迫流亡他国,最终客死异乡的荒唐事件,孔子对比痛心疾首,发出了“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著名论述。言下之意,季平子,你一介大夫,连诸侯都算不上,怎么敢用周天子八佾的乐舞队在家里祭祖,这种事情都能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这种事情如果我们还能忍,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忍?
周王朝的礼乐文化中祭祖,需要有一个音乐仪式,乐队要跳一种万舞,但是舞蹈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天子祭祖需用八佾,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诸侯祭祖只用六佾,共四十八人,大夫祭祖再减少二佾,共三十二人,像阳货孔子这样的士祭祖只能用十六人,这是周礼规定的,但鲁国的大夫季平子祭祖,却把原来属于国君的四佾调到自己家里来,加上自己原有的四佾,就变成的八佾,自己家里祭祖仪式声势浩大,锣鼓喧天,一国之君祭祖却冷冷清清,没有办法举行祭祖仪式,鲁昭公气愤难当,“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率兵攻打季平子,可惜最终败了,失败的鲁昭公不愿意做这窝窝囊囊国君,于是自己选择了流亡自己,最终落得个客死异乡的悲惨结局!
其实从孔子五世祖木金父开始直到孔子这一代,孔氏家族在鲁国已生活了六代人,孔子从心里早已把这个礼仪之邦当做了自己的祖国。即使自己17岁时受辱于季氏家臣阳货之苛责,愤而离鲁,回到自己的祖宗之国——宋国,也只是探究殷商文化的伟大传承,是少年发奋图强的表现!在宋国刚过弱冠没多久,便携新婚妻子回到了鲁国,即便受辱,经过三年之久,他也依然放不下自己的祖国,孔子对鲁国的感情是双重的,爱的深沉!
《论语·季氏》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恒之子孙微矣”,国家的政权离开鲁国国君已经五代了,大夫“三恒”掌权已经四代了,现在“三恒”的子孙也已经衰微了,对于一位坚决捍卫周王朝礼乐制度和政治秩序,坚决强公室,弱“三恒”的人来说,此时鲁国的公室早已衰落,“三恒”中季氏大权又落到阳货这个家臣手中。整个政治的次序是颠倒的,家臣控制了大夫,大夫控制了诸侯,诸侯控制了周天子,孔子是无比愤慨的,他认为这样的社会是无道的,对于这样无道的社会,他非常不满。不满的孔子发出了很有名的一段话:“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对于鲁国这样的衰落,他很伤感,但还没有到愤然离去的地步,直至“八佾舞于庭”国君被逼走流亡国外,孔子也带着一些学生离开鲁国,去了相邻的齐国。
“是可忍孰不可忍”,年轻的孔子,不惜牺牲自己未来的政治前途,坚定的站在失败的鲁昭公这一方,给予他道义和舆论上的支持,甚至坚决的反对专断弄权的“三恒”,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孔子就认为,这就是原则,这就是祖宗法制,他一生渴望恢复周王朝礼乐文化,坚决反对乱臣贼子专权,坚决支持公权归国君所有,让他这么有勇气的站出来的一直都是他毕生所追求的“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