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
慈祥,平和,又带有一点憨憨的可爱,叶芝的诗里描绘的这个画面,是不是你想象当中的老人应该有的样子?
可是,老去,不只是年龄的增长,头发变白,也不只是脾气的平和,还意味着身体衰老,功能丧失,疾病,甚至尊严、自由也可能被剥夺。
从小,我们就在学习如何“生”,也知道每一个人终将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作为自主的个体,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该如何去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也从来没有想过衰老、疾病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更没有考虑过,在至亲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帮他,又该如何做决定。
现在,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以一个医生和家属的经历告诉我们关于衰老与死亡,我们必须知道的常识。
阿图·葛文德,印度裔医二代,27岁时就是克林顿政府最年轻的卫生医疗政策高级顾问,是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还曾因为一篇文章,让没见过面的查理·芒格直接写了两万美元的支票给他。这是一位影响世界的医生!
这部书除了序言和尾声,还依照人变老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分为“独立”“崩溃”“依赖”“帮助”“更好的生活”“放手”“艰难的谈话”“勇气”八个部分。书中不但有患者的案例,也有阿图作为儿子面对父亲生病、失能、死亡的亲身经历,还有医生们为维护老年人更好的生活方式所做出的努力。真是处处引人深思,既有对亲人的深思,也有对自己将来必经的那一步的熟虑。
(一)承认“年纪大了”才能活得自然
阿图妻子的祖母爱丽丝自己独居。她开始跌倒了,她和家里其他人一样,根本没有意识到她的跌倒是在敲响警钟。
然后在倒车时,车子冲过街道,越过路沿石,穿过一个院子,直到撞上邻居家的灌木丛才停下来。而爱丽丝不认为自己把油门当成了刹车,讨厌任何人认为她老了。
不久,爱丽丝被雇来修剪树木的两个男子威胁两次,抢了她8000美元,但是在钱的问题上很小心的爱丽丝却一个字都没吐露,因为她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也不好意思向别人承认“她老了”。
最后像倒垃圾这样简单的事情,对爱丽丝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困难了,她才真的承认自己老了,年纪大了,有些事情她自己解决不了了。
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们找了568位70岁以上的失能高危人群做实验。这些人都独居,而且都有慢性健康问题、新生疾病,以及认知上的变化。
研究者随机安排一半的人看老年病医生和护士,另一半则看平常的医生。18个月内,两组各有10%的病人离世。但是看老年病医疗组的病人失能概率降低了1/4,患抑郁症的概率降低了50%,需要家庭保健服务的概率下降了40%。
这个结果说明,我们只有承认自己正在衰老,接纳自己丧失、生病的现实,才会看见问题,看清现实。问题只有被看见之后才可能得到解决。
如果一味抗拒,自欺欺人地隐瞒,可能会引发更大更可怕更不可逆的危险。
爱丽丝如果能够意识到她的跌倒是警钟,承认自己正在丧失部分功能,她只要做一些简单的改变,就可以保持她的独立性,过她喜欢的生活。
那些看老年病医疗组的人就是很好的证明。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作者说。
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慢慢承认这个现实,接纳自己变得和以前有些不一样。这样才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过余生。
(二)关于“养老院”的想法
(我们这个小地方,只有养老院,我也没见过书中那种疗养院,所以我就用了养老院这个说法)
曾有一天,大姨来向我们控诉表哥把二舅送到养老院去。
养老院是为那些没有孩子的人准备的。我们的父辈,认为养儿是为了防老的,如今人老了,却被儿子送到养老院去了,他们怎么接受得了。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倒是很接受老了去养老院的想法。像二舅脑血栓过一次了,这次旧疾重犯,生活已然不能自理,而表哥表姐们又正当事业壮年,把二舅送养老院,有专业的人照顾,比把他放家里要好得多。
我们这边还建了个稍微高级点的太阳城。我曾开玩笑说,要好好赚钱,老了可以到太阳城去占个床位,不给子女添麻烦。
作者书中提到了美国的各种养老机构,有最开始的收容机构,到疗养院,到后来的各种辅助生活机构。
那些疗养院因为担心诉讼,一切以“安全”为前提。为了老人的安全,腿脚不灵便了,就不要出去散步了;为了安全,老老实实在床上躺着吧,就不要出门口了;到点了,统一起床,不管愿不愿意……
作者认为这样的疗养院里,老人们需要对抗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无助感。老人们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自己对生活的掌控的自由,没有自己的意愿。
在中国的一些小地方的养老院里,这三大瘟疫也正在流行。学者吴心越在一席的演讲中,就提到了养老院里老人们的生活是在“度死日”。没有期盼和目标,熬一天算一天。“关在这里就像吃官司,跟犯人差不多。”
在养老院里,同样为了安全,老人不能自己扫地、洗衣服,有时候帮隔壁床的老人拿一下东西也会被训斥,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活动。
无价值感和日渐无聊的生活,让老人们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活着也没有意义。
我不敢想象,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什么样子,但很清楚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又如何狠心把父母送到这样等死的境地中?
其实,人们怕的不是衰老,而是衰老后失去自己曾经的生活,失去选择的权利和掌控的自由。
不知道什么时候,书中提到的辅助生活的养老概念才能传到我们这个小地方来。
我希望它快点。
(三)善终就是好好地活到老
作者说:“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点。”看到这句话,我心中涌动着无限感动。
朋友的父亲患了肺癌,医生说动手术切除,朋友也不懂,就听了医生的,给父亲做了手术。但是手术后父亲的状况并没有好转多少,没多久就离世了。
同学曾经跟我说,如果早知道动手术没有什么效果就不让父亲受那么大的罪了,或许会活得更久一些。
我把这件事情写出来,不是谴责那个医生,因为他也有认知的局限性。但这恰恰是许多医生和家属的做法:有病就一定要治,哪怕因为治疗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没有人愿意乖乖接受那个结局。
作为家属,要对医生说“放弃”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可是这种残忍却是对病者的尊重。
据调查发现,这种手术或者化疗之后,病人家属患抑郁症的比例比其他的要高很多。
一想到因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让亲人遭受巨大的痛苦,恐怕谁也无法原谅自己。
所以,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在意的是什么,能接受的生活底线是什么,手术或者治疗的效果可以用什么来交换。如果不想让亲人遭受那样的罪,必要的时候,跟亲人谈谈那些疾病治疗的话题,谈谈什么情况下继续治疗,什么情况下放弃治疗。
就像有位患者跟他的女儿说,只要能让他可以看电视,吃冰激凌,女儿就可以为他选择继续治疗。
书中还提到了“善终疗法”,这不是放弃治疗,而是医生的重点从病人的病情,转到了病人身上。会更关注病人作为“人”的生活体验和意愿。善终疗法放弃可能造成更大损害的手术或者化疗,但是也会采取措施降低病人的痛苦,还会派专业人士跟病人和家属进行交谈,明确病人的意愿,尽可能帮病人按自己的意愿度过剩下的时间。
这样的谈话看上去非常冷酷,但却是对病者最好的尊重。
书中有数据显示,采用善终疗法的一个地区,医疗和保险费用下降了,人们的平均寿命却延长了。
这本书挑战了我的认知,我特别感激自己伸手拿到了这本书。它给我很多感动,让我心中清明,我想当必要的时刻来临的时候,我不会慌张。
可惜我的笔太笨,思绪太混乱,无法完全展示出它的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