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
代表莱姆批判塔可夫斯基

代表莱姆批判塔可夫斯基

作者: DAN14 | 来源:发表于2020-08-19 16:17 被阅读0次

1978年3月,苏联电影评论员安纳托利·普度申科在《苏联银幕》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等待接触》的科幻电影评论,普度申科在文章中将科幻电影分为两派,并批判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索拉里斯星》。

《等待接触》

【苏联】A·普度申科

我们已经无需证明科幻在当下的风靡。科幻的重要性也自不必提。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人们的处世态度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人类的目光急需越过认知的边界,去触碰远方迷雾中的未来。而唯有幻想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科幻常常能对科学发现做出预测,甚至对未来人类社会中的问题做出预警,从而让我们得以进行一系列假设性的思想实验。对电影艺术来说,科幻也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虽然科幻电影作品尚乏善可陈,但我们已经能够察觉到两种流派。

《苏联银幕》

第一种流派的支持者认为,科幻电影应当分析人类及社会中迫切的现实问题,用特殊的、极端的视角去研究这些问题。他们声称,这种科幻陈规能够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当下问题,并采取更深刻的解决方法。在我看来,该流派最鲜明的代表就是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索拉里斯星》。

我绝对无法同意这一观点。这种态度只会削弱科幻电影的作用并阻碍它的发展。科幻所吸引我的并不是冒险情节,也不是电影主角在古怪故事中遭受的痛苦,而是那些出人意料的脑洞——原先晦暗的边缘世界被照亮了;新科学及准科学思想带来的生活让人惴惴不安;科学思想和思维惯性之间摩擦出了豁然贯通的火花,那眩目的闪光残忍地点亮了人类心智的最深处。

换句话说,科幻电影能够成为也理应成为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应当尽己所能地提出未来世界的科学问题并切实地加以分析,而不是像其他电影那样只发挥辅助作用。这便是第二种流派的观点。幸运的是,这种形式及类似电影已经出现了,首先是梅塔尔尼科夫那部有趣的《伊文斯医生的沉默》(Молчание доктора Ивенса),影片中描述了未来世界最严峻的问题——接触(contact)。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存在。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不假思索地捕杀海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判定只有人才具有意识。而现在,学者们已经开始严肃地争论“机器会不会思考”,他们无惧被扣上异端邪教的帽子,开展各种智力实验,起初只对简单的动物大脑下手,最后(是最后吗?)轮到万物之灵——人类。实验者们一边对海豚做奇异的实验,一边又被海豚的智力所惊吓(不知究竟是谁在研究谁)。

从宇宙航行时代初期开始,“接触”就是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学会外星文明语言,毕竟在了解其他文明的基础上,人类会更好地认知自己。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星》也是一部关于“接触”的电影。然而,如果说莱姆认为最重要的是突破人类边界、认知神秘力量,那么塔可夫斯基的侧重点则完全不同。根据塔的理念,人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人,或者说,对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他自己,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电影主角来说,宇宙航行的全部意义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契机,主角借此感受思乡之情的救赎,并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自我剖析。而这种现实性的任务不一定非要放到太空环境中来完成。

《伊文斯医生的沉默》

以上两种电影流派的碰撞情有可原。我们所有人都是在人道主义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都熟知那句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自然默认“人间的一切无不与我息息相关”,但这种“人本位”文化的外壳正在不断缩紧,就像当下某个早熟少年的铠甲。“人本位”文化的那句著名口号声称,世上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而造,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造。可在目前看来,许多人要各执一词了。过去,人肆意砍伐树木,导致生态问题愈发严重,如今人们才明白,不仅要着眼于当下,还要考虑人类活动对未来造成的影响。

人道主义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文化,但它的价值体系有所延伸:“我是社会的一部 分”——“我是人类文明和地球文明的一部分,我是地球人”——“我是太阳系之子”——“我们都来自银河”。最后两个等级目前还过于抽象,尚缺乏情绪渲染,但人人都已经能够感受到“我是地球文明的一部分”,这些人类便是“聚合文化”的践行者,生命的逻辑自会证明,未来正发生在这些人身后。

我想,人类中心学很快会被另一种尚未被命名的学说代替(银河学?)。

今天,人的灵魂价值占据崇高地位,但在其之上的应是认知、接触、突破自然禁忌、克服人类局限性。而只有科幻电影能够有效地研究这些命题。毕竟,与文学相比,科幻电影有着视觉上的说服力。难道可以允许科幻电影拒绝这一伟大角色吗?我又一次想起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段话:“以星际航行为主题的科幻小说能够带给大众一种新的思想,作家们所做之事大有裨益:唤醒大众兴趣、促进大脑运转、催生更多的梦想家和实干家。电影的影响力要大于文学。与一段文字描述相比,电影有更强的说服力,更接近自然。”

原载于《苏联银幕》1978年3月刊

翻译:八光分文化

后记

《索拉里斯》因其深邃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设定而久负盛名,但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不幸遭到塔可夫斯基的反向解构,竟然宣扬了自闭、疯狂、近乎终极的人类中心主义。

我不相信这一点在当时无人诟病。抱着这一信念,果然找到了据此对塔可夫斯基的批判。老大哥不愧是老大哥。

20/08/1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代表莱姆批判塔可夫斯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qd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