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是什么?
不要把思维看得太玄乎。思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已经习得的知识的「检索过程」。你过去具备的概念、经验、策略、技能,会影响你当下的每一个念头、语言、行动。就好比你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如果你压根不知道要搜索什么关键词,怎么可能得到答案?
2、情绪对思维有什么作用?
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思维的效率也有所不同。这和我们的知识储备有关——储备越丰富、经验越牢固,检索和提取就越容易。另一方面,更和你思考时的情绪状态有关。举个例子,上台演讲前,很多人会担心自己记不住,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丢脸。结果呢,越担心越成真,一上台脑袋都懵了,结结巴巴啥也讲不出来。也有正面案例。回忆我们求学的时候,在自己擅长的、和老师关系融洽的科目上,总觉得灵感迸发、记忆深刻、毫不吃力,其实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情绪状态是稍微兴奋、带有愉悦感的,从而提升自信、激发了潜能。总之,积极情绪会大幅度提升我们的思维效率、效果,消极情绪则让我们陷入纠结和低效的泥潭。
3、焦虑过高的危害是什么?
适当的焦虑可以增强人们的行动力。比如Deadline临近的时候,我们的焦虑感会促使我们加快完成任务。但如果这种紧张、担心、恐惧突破了临界值,就会从几个方面影响人们的发挥水平:1)认知层面,我们会把注意力过分的聚焦在消极的结果上,不断暗示自己会失败。2)行为层面,我们很容易找各种借口放弃,做出事后让自己后悔的选择。3)情绪层面,我们心情容易陷入暴躁、沮丧、低落、自卑。4)生理层面,则会表现出胸闷、疲惫、四肢无力等状态。新闻中见过孩子就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因为挨了老师一次骂这种小事就自杀的,多半是负面情绪迅速堆积、在心理生理上严重影响了理智发挥,从而导致失去自控力自知力。
4、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效率?
首先我们看到两种循环。1)正循环:积极情绪,正向思维,自信乐观,超水平发挥,灵感迸发,事半功倍,进一步的积极情绪。2)负循环:消极情绪,负面思维,沮丧自卑,发挥失常,丧失理智,进一步钻牛角尖的消极情绪。古代有个词叫“抑恶扬善”,提升思维效率也是如此——对一切重要的、重复的、需要付出努力的任务,通过赋予意义、积极暗示,来建立积极快乐的情绪和思维模式;反之,发现自己身上的任何一个消极情绪的来源,都要努力消除它的影响。抗拒,则产生阴影。用一切努力,恢复心灵的光明。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人生变成了“打游戏”,每件事都乐趣无穷,充满了升级打怪的激情,而从不会想自己“行不行”的问题。
5,怎么做积极心理暗示?
早年间陈安之成功学风靡全国,又迅速被批判定性为鸡汤。其实他的理念中,却也有可借鉴的部分。比如制作“梦想板”,把自己的愿望、目标具体化,贴在墙上时时督促自己努力。李笑来说,为一切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赋予“多重重大的意义”,这也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在冥想休息的时候,想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障碍,想做就能做成,想象自己成功、快乐、自信的具象化场景,这是用新的、积极的思维模式替代消极思维模式的过程。记录“成功日记”,认真感体会自己的每一次努力后的充实感、成就感,也是不错的方式。总结:1)梦想板-伟大愿景驱动;2)赋予意义-确立行动的正确性必要性紧迫性;3)冥想暗示-成功、快乐、自信的具象化场景建立积极情绪反应;4)成功日记-用自己的付出、成长、成果给自己正向反馈。
6,享乐主义的陷阱?
上面所说的策略,很容易被误解为“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这正是我想提醒自己的:只要努力之后的快乐,警惕毫不费力的快乐。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努力匹配自己的愿景和目标,让努力变得更有趣味、有意义,从而似乎显得“毫不费力”。而不是直接放弃努力。就好比爱因斯坦吃饭睡觉都在揣摩物理问题,终成一代宗师,而很多学生对物理则“能扔多远扔多远”。享乐主义是腐蚀意志力的最大敌人,它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心灵中的杂质。多读大师之作,阅人物传记,悟先贤之道,立君子之志,在日用常行中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够做到既遥望远方,又尽情尽兴地过好每个当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