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仓促写一百字,以完成日更的任务,今日来重新写过。
在新闻里看到台湾博物馆把《祭侄文稿》的原件送去日本展览,这件事我自己感觉是有台独分子的阴谋在里面。近日大陆针对台湾的局势和愿景发出了很多的声音,台湾那边的空心菜也急的跳起来了,不断的出来发表一些针对性的言论。
我相信祖国是必然统一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不去深究其中的阴谋手段,只是把《祭侄文稿》的原文搜索来看。
书法里的前三大贴,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兰亭集序》据说已经被唐太宗带到墓里,现世存有的只剩摹本,所以《祭侄文稿》可以称为当世的书法第一。我本人书法造诣很差,字也写的很丑,书法里能看出雅美的大概只有瘦金体,其余的书法是完全get不到点上。
借助百度的科普介绍,把这篇书法作品看完,书法的形式之美,感受了了。作者的悲愤却是感触颇深,而且由此文观之,文学大家写就文章,应该也是要三易其稿的,一蹴而就的盖世奇文,当然还是少数。
由此想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篇高中时候的课文,老师是要求背诵的,当其时,我对这篇文章的领悟不算深重,其中之悲,不甚感之,其中之丧,不得悟之。现在年过三十,每每却想起其中的文字“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特别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竟真如此间自己光景的写照。
言人生之喜,多为四大,为“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之悲呢,却没有四大之说,有人附会四悲是“久旱逢甘霖被淹,他乡遇故知要账,洞房花烛夜不举,金榜题名时无我”,这是现代人的娱乐精神拼凑的,不能当真。但我认为哀莫大于心死,悲莫大于痛失,丧莫大于身灭。人到中年,面临生离死别,经历过生命的消逝带来的悲痛和无奈,才能明白古人写就的文字,其中的力量和感情。
再不几日,自己就要三十三岁,寿命几何,不敢言说。只望此生能对得起自己,勿留太多的遗憾和悔恨。人身难得,信仰难觅,长度自有天定,深度此身来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