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花椰菜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流行病学家要做一个花椰菜和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过程是这样的:专家们调查了大量的中年人,问他们吃多少花椰菜,五年之后,再看他们中间还有多少人活着。
结果是这样的:每星期至少吃一次花椰菜的人,存活率是99%;一个月吃一次花椰菜的人,存活率是97%;而从来不吃花椰菜的人,存活率是95%。这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专家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流行病学期刊上。
第二天某个著名养生公众号就发表了文章《吃花椰菜使人更长寿》,这个公众号的粉丝开始点赞、转发,很快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家族微信群都出现了这篇文章,然后有更多的公众号开始讲花椰菜的营养价值,然后又有专家写文章说西兰花营养价值更高,因为每百克西兰花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均是花椰菜的200多倍。之后,一些人开始争吵花椰菜和西兰花谁的营养价值更高,另一些人为了花椰菜应该煮着吃还是炒着吃而争吵。然而,没有人去思考,专家的研究真的是毋庸置疑的吗。
02
花椰菜的确很有营养价值,然而吃花椰菜的人可能本身就喜欢吃蔬菜,比较少吃肉和零食,也可能个这些人运动的多一些或者烟酒接触的少一些。任何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有可能让人更长寿,但研究只关注了花椰菜一件事情。
我们都认为好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健康,所以当专家们说某一种生活方式让人更长寿,我们就自然的接受了这个观点,因为这和我们的认知是一致的,而我们根本不会去考虑研究数据和结论直接的推论是否正确。就像人们都认为好的教养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听话,变的更好,所以当专家们说我们应该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赞赏,给孩子们制定适度的规矩,不体罚孩子、不贬低孩子,我们也就自然的相信了如果我们这么做,孩子就会变的阳光,有合作精神,顺从但不被动,既不鲁莽,又不胆怯,在学校表现好,有许多朋友。
03
如果我们要认为一个因素可以导致一种结果,那么在做实验或者研究的时候,需要确保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一样的,因为一旦还有其他因素存在,我们是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个因素导致了结果。但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专家,都无法做这样的实验。专家们不可能像栽培番茄一样,让几个刚出生的孩子在同一个环境中长大,其中一些孩子每天接受赞扬,另外一些孩子接受批评,除此之外,其他的对待方式都一模一样。即使真的有一个专家做了如此不人道的事情,他还需要保证这些孩子们的基因都一模一样。除了上帝,这样的研究应该是无人做到的。
因此,所有儿童教养方面的观点和方法,都不是绝对正确的:这些结论不是来自有隔离控制的实验,只是专家们根据大量事实的一种总结(对,就像中医一样);这些方法的结果也是无法预测和复制的,同样的方法,有些孩子适用,而对另外的孩子就完全无效。
04
闺女出生前,我和师太看了一本当时很火的书,叫《法国妈妈育儿经》,作者用自己的经历介绍了一种方法:婴儿夜里哭的时候,不要理会他,时间长了,他自然就不会在夜里哭了。我们两个觉得这个逻辑没错,从条件发射的角度来看,如果大人在夜里不理小孩,他就知道晚上哭是没人理的,那自然就不会哭了。
闺女出生后,有一段时间,我们还真的是采用这种方法去对待她。可我们越不理她,她就哭的越厉害,有时感觉都快要断气了。初为人母的师太实在受不了,孩子哭她也跟着哭,她说不管书上说的对不对,她一定要看看自己的宝贝怎么了。然后就发现,孩子夜里哭要不就是饿了要不就是拉了,帮她解决完这两件事,她很快就又睡过去了。
后来师太看了更多的育儿书籍,发现其他书里的观点完全不同,更多的专家认为孩子需要亲密的照顾。于是我们将那本《法国妈妈育儿经》扔到了垃圾桶。
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来看,让新生儿夜里大哭,置之不理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婴儿不会无理取闹,婴儿也不懂为什么没人理她,对于婴儿她只存在基本的生理需求,饿了、困了、拉了。可是无知的家长如果只看了一本书就觉得发现了育儿的秘诀,那真是一件愚蠢又不幸的事情。
05
《教养的迷思》这本书里的观点,不见得都是对的,但作者确实讲出了教养中的问题和人们观念的误区。既然没有绝对的正确,那相对正确的做法就是多学习,了解更多的观点,同时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判断,对于自己的孩子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这也是作为父母,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一切了。至于她以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也许也只有上帝能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