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竟顶不上一万句了

作者: 小柠檬狂吃柚子 | 来源:发表于2016-11-07 00:52 被阅读268次

    《一句顶一万句》原著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为出延津记,二为回延津记。第一部分出延津记是写的吴摩西,也就是开篇时候的杨百顺,带着养女巧玲假寻出轨逃走的老婆,到后来为了真寻被人贩拐走的与自己说得着的养女巧玲出延津的故事。第二部分回延津记是写的牛爱国,也就是被拐走的巧玲,即后来改名为曹青娥的儿子,一个人本是为了假寻同样出轨逃走的老婆,到后来真寻母亲养父吴摩西的故事而回延津的故事。一出一回,跨越了三代人的故事,圆成一个圈,更加的紧致圆满。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的背景放在了延津的小县城里,时间选的也是现代,与原作的背景年代感出入很大。并且将不在延津的这么多口子人放到了延津,让读过书再看电影的我们看了便直呼,错啦错啦!都乱套了,人不在正确的地方,话不在正确的人的嘴里说出,好好的故事有种被糟蹋了的感觉。原作中故事一出一回的两条线没能在电影里起到作用,使电影失色不少。

    电影选取了原作后一部分回延津记的故事人物,牛爱国与庞丽娜因为说得着结婚了,十年后,两人越来越说不到一块儿去,便有了庞丽娜出轨蒋三,直至后来两人私奔逃走,牛爱国出去假找的故事。其实就是讲述了一对夫妻因为说得着结婚,因为说不到一块儿去闹的离婚的荒唐事儿。

    电影里的男主角牛爱国,是一个退伍兵,干起了修鞋的活儿。开场俩人领结婚证时,说的豪言壮志,要当上军官,将老婆带去兰州,到十年后的一个修鞋匠。观众能看出来,俩人越来越没话说,其中很大原因是,牛爱国越过越窝囊的生活吧。电影更多的细节展示了牛爱国与庞丽娜两人精神思想越来越不在一个层面,庞丽娜心里想的是欧洲,是外面的大世界,牛爱国的心只在修鞋上,就连结婚纪念日展望的也是修鞋,开修鞋店卖鞋;百慧一次次想要的小汽车,牛爱国一直没舍得买,庞丽娜不仅买了小汽车,给百慧买的用的都是非常好的东西,两个人因精神思想而导致的消费观也不一样,最终才有了分道扬镳的结局。

    而原作中牛爱国与庞丽娜两人经介绍走到一起,一开始两个人便没话说,但也没有什么矛盾,便结婚了。牛爱国退伍回来后便干起了开车拉货的活儿,经常不在家,也就有了后来庞丽娜出轨的事。

    小说的时间跨度大,地区跨度也大,作者铺设的是一个大场景,讲的是万句的孤独,都比不过一句知心话的力量。小说很大气,很有深度,开始于家长里短,但没有局限于家长里短。从村里乡邻的交朋谈心,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纪的拷问,经心活了一辈子,活出了个朋友了么?

    小说中,第二部分的回延津记,牛爱国的老婆与人跑了,牛爱国本不想找,但姐姐说要找,就算是假找。与七十年前吴摩西出延津一样的情形,当他决定要带百慧去的时候,我心中不忍担心悲剧的重演。但在走前夜里,百慧竟生病,牛爱国便就一人踏上假找的路。一路走,一路想可以去的地方,本是假找,走着走着倒成了真找,也不是真找,因为不是找的庞丽娜;也是真找,因为他突然想找到有关母亲养父吴摩西的故事,就有了回延津这一出;后来又变成了找章楚红,倒也是成了真正的找。一个找字,其实是小说的心脏,小说中每一个人都在找能与自己说得着的朋友,有的人找了一辈子,却没能找到一个能与自己真正说得着的朋友。小说最后一句话:不,得找!找的是那种百年的孤独,找的是那顶上一万句的一句话!

    但是电影中,找却被模糊了,心脏没了,整个电影像没有了生命的物体,只是在机械的阐述着夫妻俩之间没有话说,导致的出轨事件。在牛爱国发现老婆出轨时,与战友杜青海说要杀人,以及后来在火车站给百慧买馄炖遇到庞丽娜与蒋三,去水果摊顺走刀想杀他们,这几个想杀人的镜头却没有小说中牛爱国、老裴提刀想杀人的场景、心理情节描写的精彩。

    小说里每个人每个阶段都会有与自己说得着的朋友,与说得着的人说话,一句便顶了一万句,听得人懂;与说不着的人说话,一万句都顶不上一句,听得人不懂,说的人也累。老杨当老马是朋友,是因为与老马说,老马的眼界比他长,一句顶了别人一万句的作用。但是老马没把老杨当朋友,因为老杨与老马絮絮叨叨说那么多,对自己并没有多少用。书里的朋友,都是建立在两人说到一起,能解惑,能解忧,当遇事、遇矛盾后这样的关系便又显得很脆弱。但是电影并没能将这种为了摆脱孤独,人们寻找着能与自己说得着一句话的人的艰辛过程展现给大家。

    电影整体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缺少了灵魂,缺少了丰盈饱满的感觉。用瘦骨嶙峋的场景画面告诉大家,夫妻之间沦落到一句话都讲不了,就要面临外面能与讲万句话的诱惑,婚姻也将岌岌可危。一句顶不上一万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句竟顶不上一万句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wn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