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横跨三百余年(公元220-589),是继春秋战国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其时间跨度之长,文化遗产之丰富,名人轶事之多,决定了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然而,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统治者胡汉皆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对于大众而言是难以把握的。作者书写本文之初衷,正是想理清一条脉络,以简史为基石,提出几个关键事件,介绍几个风流人物,概述几个独特的社会现象,推荐几本相关图书,从而帮助对这段历史时期感兴趣的读者快速把握该时期的风貌。不过,本人才疏学浅,虽然尽心尽力选择素材,难免有不实或主观之处,还请各位读者多多包涵。
一、东汉末年
-0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了解三国的分裂,必须了解东汉末年到底是个怎样的时代。
《出师表》中有云:“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分别是东汉倒数第三、四个皇帝,他们在位时国家对外连年对峙,对内徭役沉重,朝堂风云诡谲,加上皇帝不务正业,整个国家可谓江河日下。
东汉皇帝往往幼年即位,皇权常处于弱势,容易被外戚、宦官势力操控利用。
汉桓帝在位前期,外戚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冀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内外专权,桓帝心中不满却无力反抗。即位十三年后,桓帝终于寻得机会,联合与梁冀不和的宦官包围梁府,逼迫梁冀自杀,再将其满门处弃市之刑。
事后,他将助他成事的五名宦官被封为“五侯”,对宦官卖官鬻爵、顺昌逆亡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堂的污浊比起梁氏专权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桓帝与宦党在这种情况下,太学生、士大夫与贵族为肃清奸佞、恢复朝堂秩序,与外戚窦武联合,向桓帝进谏。然而宦官势大,又得桓帝信任,因此上书进谏之人或被禁锢于牢狱,或被罢免为庶人,以陈蕃等人为首的士人的抗争以失败告终,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正因时局黑暗,贤才不得重用,海内高风亮节之士为天下名士定出标号,品评人物之风自此盛行,有“三君”、“八俊”等称号流行于世。而品评人物之风最终于魏晋达到顶峰。
《世说新语》开篇“德行第一”有云:“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陈仲举即是陈蕃,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时官至太尉,为人极有风骨,被评为“三君”之一。面对不悦的皇帝,虎视眈眈的宦党,退却的同僚,他独自上书进谏。不用,再次上书,言辞激切,却被削官免职,令世人纷纷扼腕叹息。
桓帝驾崩后,因陈蕃素有贤名,被窦皇后举为太傅并管理尚书台事务。外戚窦皇后是良臣窦武之女,扶年仅十岁的刘宏登基而临朝问政,改称窦太后。外朝有陈蕃、窦武辅佐,内朝有窦太后支持,重振朝纲,开创太平盛世似乎并不遥远。然而此时宦官集团再次作乱,其经过结果,我们下回分解。
文|沉默春秋Monica
您的点赞是我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