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溶溶夜读推荐的书籍是《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
这是我十年前买的书,当时是因为“价值投资”这个概念一时成为媒体热议,而今重新翻开,也是因为新一波的对于这个概念的重新热炒。这也说明我的关注一直都受到媒体的某种影响或者操纵,独立的判断尚未真正形成。别说你不是哈。
本书的作者刘建位,当年已然是复旦大学的金融硕士和上海社科院的经济学博士,本书出版于2005年。但是我买这本书却不是因为他的专业背景,而是他在财经节目中明星般的露脸和他高举的“价值投资”的旗帜。
十年前的书是不是早过时了?
如今已是MBA在读的我,多少是能看懂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了。《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这本书就是一本《证券投资学》的学习笔记加上巴菲特的案例分析,多少和我们的案例课作业有点像。当然,作为金融专业背景的人来看,这其实算是一本写的很通俗的书籍。
书里面讲到的金融学理念、模型、公式,和我这一年来在课堂上学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我大概整理了一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基本面分析,对应财务报表相关对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宏观经济学、战略、行业等分析内容。
2)企业的估值方法:公司财务中的基本估值方式,包括DCF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方法,以及乘子法等。这里作者说巴菲特及其偏爱现金流量法的估值方式,保守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确保本金的安全。
3)对市场波动的认识和把控: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是用“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思想来构建投资组合,对冲市场波动的风险。而巴菲特说,我用绝对的低买高卖方式,所以再怎么波动也不怕,而且基于长达几十年的牛市,最终公司的股票价格总会与公司的价值同步,只要买增长的公司长期持有就可以了。
这些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知识和观点在这十年中并未发生多少变化。我在十年前只看懂了巴菲特的“低买高卖”和“安全边际”,对于财报、估值和资本资产的定价模型却几乎跳过,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十年的时间,我算勉强学会了书里的另一半内容,这几天在的读的时候,不断地感概:人的大脑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虽然知道是亿万年进化使其具备了“趋利避害”和“省电”模式,但是放到自己身上,这样的“视而不见”的确让我十分汗颜。
巴菲特牛在哪儿?
在上周的《证券投资学》课上,我斗胆举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巴菲特不赞同金融界广泛采用的CAPM模型来投资?(由于比较自卑,我一般不喜欢举手问问题。特别是这种我处于绝对弱项的领域。)
据我所知,绝大多数的估值、预测都是要用那些公式算算的,虽然很多决策最终还是拍脑袋。《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这本书里,有一段写的非常像小说:
根据市场有效性理论,全美国2.25亿的人,在20天里每人扔一美元硬币并猜正反面,猜对了的人就从猜错了的人那里赢得一美元,猜错的人就被淘汰。按照我们对概率的粗浅了解,也能知道最后奖金会累积到每人超过100万美元,但是留下的人也只有215人。(扔硬币是独立随机事件,赢面概率是50%。对,这就是市场,一个充满着随机性的地方,你无法预测,只能按照概率来估计可能性。)同样的,如果不是人而是大猩猩,也会是这样的结果。
巴菲特指出,不管是人还是大猩猩,你会发现,这留下的215个人中间,有40个来自于同一个地方。也就是说,他们秉承着“价值投资”理念的人,有很高的成功比例,尽管他们的投资风格不同。
巴菲特还说,正是因为市场存在很多无效的情况,所以这些“聪明人”才有机会赚到钱,而且由于人性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改变,这种机会还会不断地为这些人带来财富。你说他是不是相当地拉仇恨?而我们广大的基金经理,腰杆有没有这么硬?
巴菲特谈到的人性问题,已经有了很多“行为金融”的概念,而今天这些概念正在流行着。
课上我问的那个问题,老师的回答是:巴菲特有巴菲特的理念,我们有我们的理念。这是各自的信仰,存乎于我们彼此的心中。我们要做的是用这些知识来建立自己的投资理念。(金融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哲学,嗯,我懂了~)
我们应该向巴菲特学什么?
1)雄厚的知识打底
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不是财富,而是数十个穷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知识体系。
巴菲特对于财报的研读功底是业界十分佩服的细致,同时他自己经营公司的经历使得其对于商业、市场、行业、消费者的情况十分了解。从很小的时候,巴菲特已经是个赚钱小能手,而当年投资美国运通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去数过一个网店的用卡人数。每天巴菲特要研读许许多多的财报。一般人会下这个功夫吗?
2)真正的独立思考
对于金融知识,巴菲特就更加不输于任何一个专业金融人士,除了早年的学习经历以外,任何一个金融模型,他都烂熟于心,而且还有自己的实操体会作为印证和评价。
我们学习一个东西,最终的表现是学会了用这个东西的立场看问题,而巴菲特却是看明白了这个东西。这差距太大了。独立思考不仅仅是种高贵的精神,更是个考验人能力的硬项。
所以我们要补的永远是知识,以及建立在知识上的思维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