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溶溶夜读-设计师书单读书创业
#溶溶夜读—设计师书单# 7/100《腾讯传》—企鹅帝国的报告文

#溶溶夜读—设计师书单# 7/100《腾讯传》—企鹅帝国的报告文

作者: fe3cbdf9cb39 | 来源:发表于2017-06-01 10:55 被阅读107次

    接上回书,继续来读《腾讯传》。

    Part 3 巨头:2010-2016

    把想的和做的说出来

    你目击了一件事发生的全过程,但却还是不明白为何会这样发生?也不明白发生后对于当事人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

    2010年后腾讯的发展,对于大众来说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状况。

    与中国互联网新一代网民一起成长而日益壮大的腾讯,自有其经过锤炼的产品哲学。但它离你太近了,就在面前这台打开的电脑里,只需点击一下鼠标,你就可以和你的亲朋好友插科打诨、发照片、打电话……可是你未必会有空想想,这个你逐渐离不开的家伙,是以怎样的成长模式迭代累积,并且将要带着你去它营造的新世界。

    这位蛰伏在你身边的巨人,一心只是朝着前方拼命奔跑,无暇回头。

    它并未像在国内国外的同行那样以科技先锋、网络新贵的名义到处招摇,开个啥产品发布会,在各种媒体上发表啥“思维”、啥“理念”。它太低调了,而且表现得十分“蠢萌”。所以,没有谁真的理解它。

    但这不代表它没有思考。相反,它的思考应该足够多而且足够快,才能推动整个产品和公司的大轮子,如此高效的转动。

    在吴老师整理的资料中,这时候的腾讯慢慢有了表达的意念。马化腾在一次产品演讲的文稿中,我们不但能看到理工男的缜密和条理,更能看到对于产品核心功能、用户体验迭代、营销口碑价值的深刻理解,这些观点和执行方法至今都是互联网公司追求和遵守的金科玉律。曾经作为一家某大型软件和互联网公司的UE(User Experience)设计经理,我深以为然并慨叹要一条条做到的难度之大。这次我为找到这些观点的源头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敬佩。

    我这次把我的感悟总结如下:

    关于产品“核心能力”:

    a)  产品的核心能力就是帮助用户解决某一方面的需求。需求就是原动力,离开这个原动力,一切所谓的规划、设计和研发都是研发者的自嗨而已,非但没有价值,而且特别可笑,甚至可恨,因为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b)  产品的核心功能也应是技术核心能力,更应是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核心能力。自己手里得有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硬实力。

    c)  产品经理应该是研发全链条都精通的人,否则大家会跟着赔上很多,会对军心士气有很大影响。总有领导把产品经理当成和其他研发环节相同的“雇佣军”看待,尤其是官僚气很重的公司。领导自己指手划脚,仿佛要起到产品经理的作用,但到具体事情又全部扔给产品经理,对产品经理又不放权,产品经理没有动力,就是有心也无法把产品做好,包括团队里的其他人。


    关于用户体验迭代:

    a)  提升用户体验其实特别简单,只要自己当用户就可以了。但是这个说起来容易,要做到是真的很难很难,是要很多意识上的调整和具体的执行方法的。

    b)  马化腾一直在做一个“最挑剔的用户”,腾讯那么多产品,他每天用一个,然后从自己这个用户的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大到产品的设计哲学,细到文字的间距。他判断的原则在当时来看,是很先锋的用户体验观点。这些观点有些还在各种设计论坛上被当作噱头在传送着,而他已经默默在自己的产品中实践起来。看到这些,我脑子就两个字:“实在”。

    c)  在马化腾这位孜孜不倦的“产品打磨官”带领下,腾讯形成了特别极致的一种用户体验至上的文化,而且都实打实的执行了。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d)  文中特别提到了唐沐,这是UE/UI届鼎鼎大名的人物,腾讯的UED(User Experience Design)曾因此人名声大噪。虽然我的同事说不喜欢他的胖脸和下垂的嘴角,但是不能否认,有大咖的加入,腾讯的UI(User Interface)界面水平已经相当专业,交互设计也日趋精进。唐沐在接受吴老师采访时,特别提到了传统软件公司一年发一个大版和腾讯一月一个版本的效率和速度差给他带来的惊异之感。所谓“灰度发布”和“迭代试错”如今已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和冒充互联网公司的人们嘴里的“口香糖”级别语言。


    关于营销口碑价值:

    a)  产品能够站住脚的基础是获得用户口碑的战略点。每做一件事,每增加一个功能,都应该是真的要去有建设性的增加一个产品的口碑。像腾讯这样依靠自身实力发展用户,而没有其他大树荫庇的公司,用户口碑就是生命。可以局部犯错,但在整体的逻辑和策略上,是不能错的。

    b)  我能想象马化腾对自己的产品经理和研发经理耳提面命、苦口婆心提醒督促的场景。因为他们可以依赖的,就是自己珍惜自己的口碑。

    谁与争锋

    进入21世纪的第2个十年,从数据和影响力来看,腾讯已经成长得足够的引人注目,在摩根史坦利的“全球互联网趋势”榜上被大加追捧。

    2010年3月5日晚上,QQ同时在线用户达到1亿人。

    这也必然引来诸多劲敌与之争锋。

    而大家对待的腾讯的态度,却十分微妙。

    当昔日的小可爱长成一个面目全非的巨汉,每日日进万金,在方方面面都占得先机、轻松地翻云覆雨。

    面对这样的腾讯,你首先会退出当初的同理心,不会主动认同它的奋斗、付出和背后的各种纠结,并且不自觉的对那些指向腾讯的指责、讥讽、诋毁、攻击行为采取冷漠旁观、默许纵容,甚至会加入anti大潮(韩国艺人每当红的发紫,就会自动出现一个反此艺人的组织,成为anti团),激奋的批评或者幸灾乐祸。

    关于沸沸扬扬的“3Q大战”,民间版本一时间甚嚣尘上。

    不知道是此战正逢互联网水军集结弄潮之时,还是双方对战选手人格上的喜剧对比,抑或是“QQ”和“360”这两个名字太过卡通,极有传播效果,这次腾讯本想中规中矩,像个绅士般一板一眼的严正对待,却不得不被充满市井气息的对手拉到泥塘里抡拳对打,风度不起来不说,还因为对手不停的叫屈,占领了“保护隐私”道德制高点,暗地里用自家的软件把腾讯的用户截流。腾讯几番退让,终于忍无可忍,采取了历史上第一次强硬的“不兼容”做法,并以弹窗宣布决战。

    他们酣战之时,在互联网上更像是一场百姓的狂欢。网上最搞笑的段子是有人问:“一个做汽车的(奇瑞QQ)和一个做运动鞋的(361度运动品牌),为啥打成这样啊?”老百姓连谁和谁在打都未必清楚,但是热闹却一定要凑。

    最后的结果,正如吴老师说的,腾讯在法律上获得全胜,但在全部网民面前,却只得到了个“以大欺小”的名声,“赢了官司,输了舆论”。360却因此一战成名,戴上了颠覆者的桂冠。360对于舆论的高超掌控技巧,真的让腾讯输出好几条街。

    如果你一切都做对了,那么你就做错了。

    腾讯之后所遭受的,就是这样一个悖论的逻辑。

    这是一个强者必须面对的。

    例如最近在某app开设音频金融课专栏的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用了这样一句“拉仇恨”的话来吸引眼球:“马化腾何以比乾隆皇帝更有钱?”

    虽说乾隆是不会来找小马哥华山论剑,但是这已经给他的财富一个高高在上的锚定,“富可敌国”的马化腾是不是也无法避免所有资产大佬们被全民嫉妒仇富的命运?即使这钱都是日夜辛苦战战兢兢挣来的,并且也没有胡乱挥霍过。

    新意识觉醒:认同更重要

    腾讯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如何挣脱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局限,是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能够有所突破,那么真是命运真正的眷顾。

    微信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意外。

    因为它不是诞生在深圳本部,也不是主线产品。

    从我这个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微信的产品定义、品牌建立、交互逻辑也和QQ不是一个系列,基本上是另起炉灶。说什么有QQ基因这种话,实在牵强。细想起来,基因这东西,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公司,难道不是个枷锁吗?

    一个企业如果因为一个因素成功,那么无论从成长的惯性还是内部员工的主观的认知,都很难不依靠这个因素继续延续下去,即时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又有多少人能用心体察。身处大企业,我对这种惯性的压力深感无能为力,也许这是下一个成功的保障,但更可能,这是碾压诸多创新幼苗的残酷杀手。这种可怕就在于,大家都堂皇的认为,这么做是对的,有异言者理当格杀勿论。这是集体无意识的悲剧,如同一列轰然作响的火车,理直气壮的开向铁轨的尽头。但没人问,铁轨要去向何方。

    书中归纳把微信得以存在的土壤描述为“内部赛马机制”,允许自由竞争。

    我理解吴老师的意图,想从腾讯本身的基因中找寻此事的必然原因。作为传记写作者,不论是主观上还是感情上,都会这么来推导原因。

    但我无法苟同这个观点。

    如果“内部赛马机制”真的十分有效,那么就应该有许许多多的类似微信的创新产品出现,腾讯就应该成为新产品的孵化乐园。我们应该看到了是另外一副百花齐放的画面。

    在微信之前,除了QQ系列,腾讯鲜有成功的独立品牌。腾讯所有的产品都在围绕着“QQ”这列火车,不断改造动力装置、优化车厢装备、拓平前行轨道,大家都在热热闹闹的忙乎着眼前的事情,并没有存心要做一个有异于QQ的东西。例如腾讯TM(Tencent Messenger)这个产品,明明可以做成完全不同体验的产品,以应战当时MSN的挑战,进军商务即时通信,但是用过那款产品的人或许有感受,无论从产品理念、UI设计还是功能设计,都是阉割版的QQ,实在乏善可陈。

    微信能够偶然诞生和顺利生长,有赖于张小龙这个人。说这个原因不是因为网上大家评论的张小龙其人的种种个性张扬,而是由于他和马化腾有种特殊的资历关系。早在1995年马化腾创办惠多网深圳“pony”站点的时候,张小龙已经因写出了Foxmail的程序而小有名气。这样的资深玩家,不会因为腾讯已有的气势而遮蔽双目,或许一直都还有再战一城的雄心壮志,所以一定在不停找寻着机会;也正是这样的资深玩家,其创意和行动才能置腾讯的各种规章制度于不顾,在现实的用户人性化需求中挖掘出道路来。

    我比较佩服小马哥的是,他也马上意识到了机会,给予了支持。让微信在落后劲敌“米聊”一程的情况,迅速赶了上来。无论马化腾还是张小龙,他们一直坚持的是用户、用户、用户,而不是QQ的品牌纠结、腾讯的主线大旗。

    这曾经是腾讯起步和赖以发展的底层逻辑,到今天腾讯如此成功,这逻辑都还在。

    你可知道,这是多少公司都永远无法做到的事……

    微信的更加人性化的场景交互模式,给予腾讯以移动互联时代的一次崭新机遇。它不是QQ,它是腾讯的新意识的觉醒。

    QQ的品牌和系列产品,同时有了自己的闭环和边界。

    我一直很好奇和惊异于品牌建设的力量。

    内核和底层高度同质化的两个东西,通过不同的品牌定位以及针对性运营,就可以打造出完全不同的精神内涵。这是企业在商业竞争中的核心能力。

    腾讯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

    腾讯另外一个崭新意识是:“什么是对的”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认同感”。这个做社交服务的公司,忽然对自己本身的社交模式有了醒悟。

    开放技术、扶持生态、投资其他公司这三点,就是腾讯的新社交语言。原先一言不发闷声挣钱的大巨人,蹲下来笑眯眯拿出口袋里的糖果和大家共享,面目温柔许多。

    腾讯虚心的召开了十场神仙会,总结“3Q大战”的教训,同时也将自己的核心实力总结为两点,一是资本,二是流量。这双剑合壁的力量,让腾讯在新世纪赛道上有了胜过所有对手的装备。

    读完《腾讯传》,我虽掩卷,但心情还是亢奋不已。

    腾讯一直都是面目模糊,终于有了这样一步巨著深刻细致的描写其成长历程。它是在众多不确定性中,依靠创始人的直觉和对核心逻辑的坚守,一步步进化到今天。它的故事不同于以往那些传记之处,在于每一步都是试探和坚持。

    在某次课间讨论汉文化经久不衰的特性时,我的同学紫妤说出了一句惊世之言:“一个可以不断演化而长期存活下来的文明,都是勇于不断吸收外部来自我修正的。”

    我想,腾讯虽然算不上一种文明,但是,它的确已经用自身的演化过程,证明了其自身强大的自我修正更新能力。

    这一点,非常厉害。

    【 溶溶夜读——设计师的书单 】:

    溶溶夜,独立品牌设计师,设计和读书都是我的最爱,喜爱笔尖在快意的描绘和书写时触达内心的感觉。

    这些年,太多的速食、快餐式阅读,太多被人咀嚼过的东西,自己却变得越来越干涸。终于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不读书了,拿起书也读不进去了。这是最大的一种恐慌。

    音乐是饮品,书籍是食粮。设计和写作是消化。这些其实都应是人的本能。把读到的东西与意识中原有的东西进行链接、缝合,进而形成知识的晶体,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一种可能性。

    这是溶液夜第100本读书计划的第7本。

    上期回顾:《腾讯传》—企鹅帝国的报告文学(上)

    下期预告:《世界小史》—读给恋人听的历史书

    下期溶溶夜读,不见不散。

    #溶溶夜读—设计师书单# 7/100《腾讯传》—企鹅帝国的报告文学(下)

    如果你也有喜欢的书,可以在下面评论处写下书名,说不定下期的 # 溶溶夜读—设计师的书单 # 就是你推荐的书籍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溶溶夜读—设计师书单# 7/100《腾讯传》—企鹅帝国的报告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vs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