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SST中不重视诱因的原因是几乎所有来访者都过于重视诱因了。因为我坚信爱因斯坦所言的“用造成问题的方式不可能解决问题”,因此便与来访者反其道而行之。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哪天碰到一位根本就不把诱因当回事儿的来访者,我就会对诱因特别重视。
在我们习惯的所有模式当中,我们好像更喜欢因果思维,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小时候,尤其是小学期间,造句都是这样造——因为我作业没完成,所以老师让我站了一节课。长大了之后,我们还是这样造句——因为你不给我买那件我喜欢的衣服,所以你不爱我了。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因果思维。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所以做出了这样一个结果。而且总是揪着原因不放,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会那样。原因已经没有办法改变,所以结果也没有办法改变,所以我现在只能这个样子。
因果思维?果因思维?我们的生活只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在这样的思维方式里,一遇到难受就开始给自己找一个原因,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合理。结果慢慢的便变成了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原因,甚至可能是不停的给自己找原因。那么找到原因就不痛苦了吗?真不见的。
那么如何解决我们的痛苦呢?既然不断给自己找原因不能解决,那么是不是需要换一种方法呢?
如果能,我们是不是就很少有可能继续痛苦?继续用这种造成痛苦的方式来解决痛苦这个结果,就相当于要证明一加一等于二,还是用一加一等于二的方式来证明,那是永远也证明不了的。那么其他方法呢?
所以除了正向的思维,还有逆向推导。也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证明与反证明。那么同理,我们解决问问题,就需要用逆向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果因思维可能会更有效。
在心理咨询中同样如此,正是因为,大多数人用因果思维的方式才造成了今天的心理痛苦,比如在夫妻沟通当中。我们本来应该是如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我想要对方给我买一件红色的连衣裙,价格大概在300块钱左右,我想要,却又不想直接开口要,直接开口要多没面子呀?所以就想通过其他的方式让对方想到主动买给我。于是我就开始迂回战术,老公,你看,咱们楼下那个小刘刚买了一条裙子,我觉得还挺好看的。本来她那个人看着挺土的,现在穿上,也显得洋气了,也年轻了。
可是对方没反应,这没达到目的呀?于是,可能再尝试一次,老公,你看,我的衣服是不是过时了?总之,找个借口,结果对方还是没回复想要的结果。于是,从一条裙子上升到你不爱我了,也有可能上升到了要离婚的地步。那么我们要解决他们某一方的心里痛苦,怎么办?去找造成痛苦的原因?无论是谁都已经找了一个又一个原因,可是越找越痛苦。显然行不通。而且,之所以造成这个结果,不见得是一个原因。结果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一定是多个原因造成的,且一个原因不一定就形成一个结果,有可能是几个不同结果。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归因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找出来的。我们人容易犯的3个错误,单一归因,因果颠倒,逻辑错误。所以,我们就需要打破这种不断不断给自己合理化的模式。打破这种总是以为是原因导致了结果的模式。意识到原因是找出来的,是合理化的结果。
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尽管在咨询过程中对于我这种反向的解释,能够立马获得认同的几率极低,但是我毕竟采用反向归因的方式给予了一次扰动,我相信这样的扰动会让她原来的归因裂开一道缝隙,如果再有外力的作用就崩溃的可能。
简言之,在SST中我不过分重视诱因,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基本不去询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来访者的问题,而是让其思考是什么使得问题得以维持。这种提问源于对立统一律,即任何事物都包含且离不开它的对立面,消除了问题的对立面,问题也就会消失。值得推荐的是,这样的提问是将个人问题转换成了关系问题,尤其适用于亲子关系,比如孩子的懒,定然有父母的勤快来维持,解决孩子懒的问题,处理的对象却是父母。
二、我很少提问“为什么”,而是更多的问“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于我已是老生常谈,操作起来也是轻车熟路:不问原因,问目的!在SST中这种提问特别实用,好多来访者会因为这样的提问而发现了自从有了心理问题之后的“继发性获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