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徐斌老师的《平均数》一课有感
2017年12月2日,由张雅名师工作室搭建平台的“中原名师共同体”活动在邓州隆重举行。这次活动,邀请到了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徐斌老师在这次活动中,执教了《平均数》一课。
听徐斌老师的课,那是一种享受。徐斌老师那从容不迫的课堂应对,游刃有余的教学技巧,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无不令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平均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依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初步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如何落实课标要求,徐老师用他那充满智慧的无痕教学给我们演绎了一节富有魅力而又数学味儿十足的示范课。细细品味,徐老师的这节课,诠释了一节好课的三个关键词:兴趣、关注、高效。
从这节课里,我们真正读懂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课前与学生互动时的“游戏”话题到学习新课的“套圈”游戏,再到巩固练习时的分铅笔、分丝带游戏以及当水果店经理、小裁判的角色体验,徐斌老师通过创设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活动,让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地沉浸在教学活动中,惬意地成长着。
游戏是人的天性,更是小学生的酷爱。游戏情景的创设,营造的是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在教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数学。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使“苦学”办成了“乐学”,使“数学枯燥”办成了“数学好玩”,也使我们对“道法自然”有了更新、更深的领悟。
游戏是迷人的,但比其更迷人的却是思维游戏。徐老师科学地将游戏与数学结合起来,在创设的一系列情景中,不断地制造认知冲突,“诱导”学生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比如套圈游戏,从人数相同时一眼可以看出的结果,到需要计算才能比较出结果,再到人数不相等,比赛结果如何“裁决”,让“小裁判”(学生)陷入思维冲突,从而“创造”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再比如,练习时,从可以直观地用“移多补少”法进行分铅笔,到没有丝带长度却需要把丝带分到一样长的问题,从而生成出“数据”的价值。相似的设计,都是让学生经历用已有经验解决不了,同化不成,认知产生了冲突,疑问与好奇心被激起,这时必须要用新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才能实现认知平衡。而学习,难道不正是在这种疑问和惊奇之处才发生的吗?于是乎,新的知识呼之欲出,有意义的学习悄然而至。
这样的课堂,知识是散发着迷人魅力的,以至于学生下课时,不经意地感叹——“真好玩呀”。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
这种“玩游戏,学数学”数学课堂中,不仅仅带给孩子们是冲击和震撼,更给了我们高效课堂的方向。
众所周知,缺乏思维参与的课堂是低效乃至无效的。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专注,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呢?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为了方便轻松地控制课堂,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课堂上“文韬武略”,无所不用,而又有些无所适从。从徐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答案,那就是兴趣。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游戏参与的兴趣、问题探究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热烈地情感参与、积极地思维参与,进而持续地保持着高度地专注。
这种专注品质,使徐老师那掷地有声地话语——“数据是有力量的”,以及条理化、线索化的板书,镌刻进了学生的心田。高度地专注,带来的必然是高效的课堂。当徐老师再次用套圈游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提高时,许多学生已经对“再来一个女生,至少套多少个才能使女生队获胜”的问题成竹在胸了。这岂不正彰显出课堂的高效吗?毋庸置疑,被点燃的思维,被启迪的智慧,必然会使课堂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当然,这种润物无声的教学,源于徐斌老师对“无痕教育”孜孜不倦地追求;源于徐斌老师对自身的认同和“完整”的职业操守;源于徐斌老师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这种高度和厚度,成就了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理解。正是这种理解,使徐老师不断地创设着有意义的教学情景,不断制造着认知冲突,敢于放手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整。”徐斌老师的课,使我们对帕尔默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今后有了更清晰的努力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