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
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与性恶论

作者: 精气神806 | 来源:发表于2022-03-16 21:01 被阅读0次

1

孟子提出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孟子《孟子.告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耳,弗思耳矣。”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学说的主流学派,也称为道统学派。

由此作为治国理政制度的设计出发点,是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德治。

董仲舒作为儒家道统在汉武帝时期的代表,提出建议被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荀子提出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就是说,人之本性都是恶的,趋利避害是本能,恶是为了自己趋利避害;如果人又好的表现,都是虚伪的、伪装的。

以荀子性恶论作为治国理政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依法治国,强调法治。

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李斯作为秦国丞相,大秦律法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推定人人都是懒惰的、没有刑法敬畏都是可能犯法的,因此大秦律法“无军功不得封侯爵”,把整个秦国变成战争机器,缺乏了德治和文化治理的作用。

3

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

同时期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他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明代心学王阳明也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心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是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于教育和环境浸染。

现在看来,告子的主张是人的可塑性,作为教育者,在人的可塑性形成中和发展中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决定作用。

4

《学记》第二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兌命》是《尚书》里的篇名,原文“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典,在这里是“主”和“常”的意思;“学”,是指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考虑到慎终追远,建国君民、治国理政需要始终、常常考虑和思考教育工作如何推行有效为主。

自古以来,治国理政的一个经验就是首先必须牢牢抓住和抓紧教育。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每个人生下来都需要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说明接受教育对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层意思,时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从国家建设的长远考虑,说明教育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教学,不单单指学校的教学,泛指文化教育工作。

5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治理好的时期,大多是儒法并用不偏颇。

分析中国古代王朝好的治理时期,大多是儒法并用。汉承秦制,矫正了秦朝重法治、缺了文化和德治这一翼的偏失,在汉文帝时期就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以儒家德治为道德高地和文化移风易俗的治国基本纲领。

到了汉武帝时期,高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以德治国大旗,实则汉武帝对于法治一点也没有宽松,反而更加严苛。武帝晚年的戾太子巫蛊事件,株连牵涉被杀者有几万人之多。

大多王朝在儒法天平上偏颇的时候,容易发生内乱和朝廷动荡,例子不胜枚举。

6

性善论和性恶论,曾经是诸子百家中争论的焦点。

性善论,占据道德制高点,一种是儒家的正宗道统;性恶论,为霸道者和王者内心喜欢,但口头上不好明白直说,容易落下寡恩薄义的口实。

现实中,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不善论,都有道理,需要遇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清朝赵藩在武侯祠的对联说得很清楚:能攻心则反侧自销,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说的就是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者宽的国策,应当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来确定。

从教育者来说,如果性善,则引导发育之;如果性恶,则纠偏救弊,剪去枝杈,朝向性善;如果是一张白纸,性无善无不善,则更好塑造向善。

总之,因材施教,移风易俗,引导社会朝向明德至善,让社会变得更好,永远是教育的社会使命。

相关文章

  •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性善论 性恶论 性无善恶论

  • 超越善恶  得大自在----荀子“性恶论”浅议(第二讲)

    第二讲 性善论与性恶论 1、孟子、王阳明、程朱派的“性善论”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大意是:孟子认为:人之...

  • 性善论与性恶论

    1 孟子提出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孟子《孟子.告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

  • 杂言闲谈(三)

    “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我站“性恶论”多点。 “人之初,性本恶”。所以小孩刚出身是啼哭不是大笑...

  • “性善论”?“性恶论”?

    “善?何为善?”“恶?何为恶?” “善是我们想象中的白衣天使” “恶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己私欲。”...

  • 人性本善本恶?

    人性善恶论,古已有之,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我一直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因为家庭教育、...

  • 观点|性善论与性恶论

    阅读摘要 荀子的性恶论主要靠制度、法律。 所谓性恶论就是,你永远对人性怀揣着最恶劣的评价,抱着最低的预期,永远要设...

  • 荀子论“性恶”

    人性善与恶,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其实并非水火不容的敌对之论,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归宿却一样。孟子觉得孝敬自己...

  • 从《一出好戏》到《蝇王》

    战国时期,同为儒家先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到底“性善”还是“性恶”,古今中外,人们在很多...

  • 放任本性则乱,接受教化则善

    荀子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论断,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孟子和荀子的出发点都是要人们向善,性善论和性恶论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性善论与性恶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es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