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应该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困惑,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教师是否善于设计“好问题”,体现了教师对整体教学的把握和理解,也是教师素质高低的一个表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如何设计能引起学生探究的问题:
1、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问题要问在有疑之处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ー村”之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探究教学的效果。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它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实验,把它们逐一解决。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实验在“无疑”之处设疑。在这些地方一经提出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大有搞清楚的必要,从而激起探究的热情。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时,我们教研组磨课后,一位教师的设问就呈现了层层设疑、将教学推到了的高潮。
教学过程如下:
演示屏上,先显示一个圆,圆周绕一圆,然后闪烁圆周上的一点闪烁后,沿师:同学们,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晴“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生:用滚动测量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如果你测量的是一个大圆形的水池,你能把水池滚动起来策略吗?(不能)
师:你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
(绳测法)
师:用滚动法、绳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思维,不断掀起高潮。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新知识教学后,教师又提出一个有趣问题:天坛公园有棵大树,你能用绳子测量出大树的直径吗?又一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提问,唤起学生的回忆和联想,这样的问题设计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2)问题要难易适度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
(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启发性呢?
(a)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激发起寻找问题答案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课本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投影显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设问:现在要求这块草地的面积,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我用方格图数出面积到草地不能数出面积,创设了旧知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内容上看,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大多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b)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问题含混不清,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c)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矛盾的问题。 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等等。教师如果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困惑,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d)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向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它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