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师心飞翔心理简友广场
课堂检测分层的有效性研究

课堂检测分层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如乐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2-10-26 20:11 被阅读0次

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毫无疑问,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分层”就是将学生按其学习情况分成几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过努力达到其相应的学习目标。这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分层”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地发展,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投入到课堂检测环节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于检测活动的设计,通常只是针对课堂教学部分内容而言。然而,随着我校高效课堂的开展,我们数学组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本着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上课效率,增强教师业务水平的目的,开始了我们的课题研究。本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课堂检测的分层研究。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检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做好学生层次的分析

学生数学层次的不同决定了检测内容的不同。为了能够更好的设计更有效准确的习题进行检测,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我们将学生大致分为A、B、C三层次。A层次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超前的学习欲望;B层次的学生基础较扎实,自觉性较差,但是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C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且自觉性差,思维反应较慢,在学习上存在很多障碍。

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计当堂检测题

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在设计当堂检测的时候,应该做到低起点(大部分C层次学生都可以做对)、中坡度(B层次学生都能够掌握)、高要求(要有拔高题型,适合A层次学生)。我们要围绕课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题型,使C层次的同学能够“吃到”,B层次的同学能够“吃好”,A层次的同学能够“吃饱”。其效果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得到最佳的发展。

在所教的学生中,我们组的每一个教师按照学生的分类,设计不同难度及层次的检测题,按照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设计。其中,在每节课规定的最后五分钟检测时间内,A层次的学生除了当堂检测题外,教师可对其附加一道能力提升题,B层次的学生主要以基础题和中等题为主,C层次的学生主要以基础题为主。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也可以将检测习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以使得学生各自达到检测的目的。

除此之外,课堂检测的习题要少而精,紧扣学习目标。我们数学组在操作过程中,将教材习题、课外习题以及中考题进行适当的结合,制定出不同类型的课堂检测习题。其中,每次练习的题目数量要控制在3-5题左右,题目类型要多样化,注重学生知识点的达成情况。在检测中,基础题大致控制在百分之七十(其中百分之三十的题要保证C层次学生能够做对)。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做出调整,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甚至也可以在课堂中临时对A同学提高或者对C同学降低习题的难度,进行课堂检测。所选题目必须覆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例如我们在八年级下册的第2.3节“不等式的解集”一节课中所设计的课堂检测题是:

其中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会求一个不等式的解集,且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其中第1、2(1)(2)、3、4题都较基础,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话都是完全可以做对的。第2(3)(4)题,在知识点上有一点延伸,但对于A层次以及部分B层次的学生,因其基础较扎实,故也是没有问题的。对于这一节课的当堂检测,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够达到80分以上,基本上A层次学生都能够达到100分,大部分C层次的学生也都达到了60分以上。

分层设计检测在课堂上的实施,较之传统的习题检测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优秀生综合能力的发挥、也有利于较低层次学生潜在能力的舒展,从而使得检测环节更加高效。

三、注重检测效果的分层反馈。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我们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征,在反馈形式上应注重多样性,新颖性。

对于检测效果是否达成,我们通过了不同形式的检测反馈。对于当堂检测,必须要全批全改。如果是极个别学生的问题,则需单独让其进行订正,可以指定A层次的某个学生对其进行讲解辅导;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有问题的话,则教师要反思一下本节课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三个维度的教学情况,并在学生的本节课的检测和反馈中充分归纳教学的得失,同时,也要对全班同学予以纠错与强调,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

四、客观分层评价检测结果

对学生进行检测时,我校强调教师必须当场巡视,要对学生的检测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观察、联想,以获得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达到一题多解,灵活掌握的效果。同时,检测要面向所有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尽量让其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价也要注重当堂进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巡视的过程中适当对其做题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检测结束后,观察每节课习题的预设目标和期望是否达成一致,然后进行鉴别或量化的数学分析,最后去修正,改进和巩固。

通过半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组的教师纷纷感到利用当堂检测进行课堂检测是一个改变,改变了以往习题的模式,扩大了课堂习题的功能。每个教师在检测的过程中也收到了不同的效果,组内教师在课后进行讨论与交流,这也使得我们对课堂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同时,在学生层面,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当堂测试进行自我检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学习行为。如此一来,课堂检测就更有益于教为学服务的导学功能。所以,在接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继续坚持当堂检测的实施,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组织好课堂检测,让高效课堂更加高效。

相关文章

  • 课堂检测分层的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毫无疑问,对学生的分层教学...

  • 24字课堂教学模式

    24字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感悟自学检测 合作交流展示点评 分层训练拓展延伸 24字课堂教学模式 即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

  •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应该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

  •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策略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广大学生的迫切要求,是所有教师为之...

  • 有效教学设计的修炼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论界普遍的认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生命化课堂理论认为,有...

  • 课堂分层

    (2021.12.10) 1.每周最后一节课,根据本周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层,重新排列座位。 2.每个层级布...

  • 【教研动态】同课异构,同放异彩

    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李家堡初级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2019年3月26日,李家堡初级中学开...

  • 康老师教学 | 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

    康老师教学 | 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 3.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上课之前一...

  • 苏大培训第一天

    时间:2016年10月16日 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授课人: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 课堂的研究重点和...

  • 减负:运用学历案,让数学课堂“提质增效”

    9月28日上午,我区基于能力罗盘的小学数学“学历案”实践研究系(四)暨课堂实验有效性教学研讨活动在雨花实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检测分层的有效性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hz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