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及肩,一手托腮,面带微笑,这样的图片下面再配上几个大字“向前一步”。
通常,看到类似的女性励志书,我是直接走开的。
不得不说,女性励志类书籍市面上太多了,很多甚至变了味——呼吁女性强权,或者一味倡导女性向前,但在激进的情绪掠过之后,大多数女人还是选择了最传统的做法:一边放弃职场、生儿育女、回归家庭,一边抱怨着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不公。
作家是桑德伯格,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脸书女高管。这么多名号确实会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一探究竟。在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之后,很庆幸我能给自己与这位女高管“心灵交流”的机会。
桑德伯格自己对此书的评价是:
“这不是一本宣扬女性主义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很多问题的书。我希望不单能激励女性,也能激励男性。”
她的评价很中肯。
01 女人向前一步,到底难在哪?
如果不去看清问题、深究缘由,一切终究是难以解决。桑德伯格在阐述女性现状的章节之后附上了十多页引文条目,包括了所有提到的观点和数据来源,这样严谨的态度不禁让人心生敬佩。
性别不平等是事实
有些女性会带着自欺欺人、对问题避而不谈的态度,甚至用一些响亮的口号和激进的氛围来编造出虚假的光明。曾有一个女性朋友向我宣布:在当今中国社会,男女是平等的。这话真是让人大吃一惊。也许抱有这样“幻想”的女性不在少数。一些女孩已经接受了社会给她们作为“女人”的设定,并将一切看成是必然。
男女薪资差距大,进入管理层的女性比例依然很少,女性找工作时更加期待“安稳”,女性被要求寻找一份”顾家“的工作,更多女性退出职场、回归家庭,离婚女性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等等,种种现象表明,男女不平等是社会现实。
更多时候,女性少有机会展现能力,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或是难以开口,或是被置之不理。为何?
“世界仍然由男性在掌控。这就意味着,当要对这个世界作出真正有影响力的决策时,女性的声音并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
而在得到不到平等对待的时候,女性倾向于服从于社会期待,并臣服于性别规则;女性的妥协导致了更少发展机会,没有企业愿意培养一个“求安稳”的人。这是一个螺旋式无限循环的问题。想要改变现状,必须打破这种循环。
性别偏见处处可见。偏见不止针对女性,也针对男性:
--人们对女性的职业期待可有可无;对男性则抱有职业成就的要求。
--积极进取、作风强硬的女性违反了社会期待;阴柔的男子风格不被人接受。
--女性的成就常被认为是外部因素;男性的成功更多被归功于内在的能力。
--离异是女性的巨大失败,它让女性在事业上所有的成就都黯然失色;对于男性,这不是天大的事。
不难看出,尽管男女都在遭受偏见,但是女性仍是弱势群体。
“你需要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只有拥有安稳工作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上才比较畅销,因为将来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这样劝解人的大实话听着让人心寒:女性的工作,只是嫁人的筹码;女性的最终职责,是照顾家庭。似乎,女人不该去享有职场成就感。同时,男性很少把“安稳”摆到事业选择的第一考虑要素。
那么性别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呢?
小时候的我喜欢玩“男孩的游戏”,而我妈妈曾试图扭转我的兴趣爱好,比如买洋娃娃。直至如今,看到我玩电竞游戏,那句“长这么大了,还玩男孩的游戏”仍然挂在她嘴边。
“男孩的游戏”和“女孩的游戏”似乎必须要分得很清楚。女孩要表现得“安静,矜持”,必须有“女子的行为礼教”,不准“打打杀杀”,只能接触化妆、服饰和洋娃娃类游戏。同时,男孩子应该表现得活泼。如果男孩子喜欢洋娃娃或者表现内向,家长会感到不满和失望。这样的“专属设定”令人感到遗憾。
年幼时被赋予的不同期待正是性别不平等的起源。可以发现,这就是为什么在职场中,男人能够展现更多攻击性、可以光明正大地追求成功,而女人更多被赋予协助,友善、亲和的角色。如果女性有强烈的进取心,她会被认定为违背社会期待:因为女孩就该去照顾洋娃娃。
女性更容易退缩
女性时常在职场上表现出犹豫且缺乏争取心的一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自信
女性偏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并且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她们常担心自己没有工作经验,不太愿意毛遂自荐。但是在职场上,没有人会等你开口说话。因此自信满满的男性往往有更多机会。
二、对负面影响的恐惧
文中指出,女性常要表现出“女性的谦虚”:
“为了让自己合乎他人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或是为了避免因为傲慢不逊带来的负面影响,女性会以一种更为谦逊的方式行事。”
如果女性表现出一种功利或者激进的方式,会遭到周遭的议论和排斥,因此很多女性不敢表现出“进取心”。这是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偏见的结果,同时也是阻碍女性前进的开端。
三、威胁成见。
“当一个群体的成员形成一种负面的固有认知后,她们可能更倾向于按照这种认知行动。”
例如,领导岗位被认定带有男性化特征,且领导大多是男性,女性便不再期待领导角色;男性挣得比女性多,人们对女性薪资的期待值会降低;女性被认定为偏重于家庭,因此更多地安排在缺乏晋升机会的工作岗位上等等。这起源于上文提到的童年时期所灌输的性别观念,它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进一步被强化,并得以实现。
四、生理差异
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客观存在。母乳哺育、生养很有可能让女性更适合照顾孩子且更犹豫,而男性更有自信和决断力。但是,正如桑德伯格在书中所说:
“在今天的世界中,人类不再像古代那样必须在野外觅食打猎,我们对领导一致的渴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文化催生和强化的特质。一个人怎么样决定自己能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社会期望塑造出来。”
我们不应该再专注于生理本能问题。汲取糖分和脂肪也是人类的生理本能,现在更加倡导的,是为了身体健康而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取。我相信,赋予女人进取心的社会期待,提供给女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鼓励女性向前,也是一件值得倡导的事。
02 不错,这是现实。然后呢,要妥协吗?
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她提出的不少建议,让人耳目一新。
全能女人是一个错误。
“你不可能做到一切,没有人能做两份全职工作,不仅把孩子照看得很好,一天三餐都下厨,还可以再凌晨享受新高潮…………女性运动要反对的就是‘女超人’。”
很多女人生了孩子后,不但要照顾家庭,还要发展事业,太多的压力会引导她们走向极端:彻底回归家庭,或者彻底投入职场。但是不管哪一种,都是对压力的偏激反应。也许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完美主义”的心态,并放下负罪感:女性总是担心自己对孩子投入得不够多。
“多项研究表明,社会给女性施加了种种压力,比如她们应该待在家里、 做“对孩子们最好的事”,但这么做其实是基于感情因素,而非事实依据。”
女人需要适当放手,不该对自己过多苛责。谁也无法同时变成完美的母亲、女儿、妻子和职场女人。
03 让丈夫成为人生伴侣
作者在介绍如何应对职场和孩子时,不止一次地感谢过他的丈夫。她也提到了其他职场女性的家庭抚育模式:丈夫来负责孩子的一日三餐。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职场,横跨多国、有着悠久传统的男主内女主外模式,已经经不起考验了。
长期主内的女性花大量时间照顾孩子、整理家务。成人交流和社会连结的缺乏,会让女性产生焦虑情绪和自我怀疑,长此以往,抑郁的可能性增加,生活的满意度下降。因此,女性若能一起分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夫妻的关系反而能更加巩固。男性若能参与养育孩子,耐心、同情心和适应能力都能得以增强。这些特质在职场上都是有益处的。最要紧的是,夫妻的抚育方式会深深植根到孩子的脑海中,并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婚姻模式。
有些女性清晰地了解这个问题,但在家务和照顾孩子方面,迟迟不肯“放权”给丈夫,害怕他们做不好。实际上没有人一开始就都会这些,只不过是女性在社会固有期待和压力下,优先学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男性完全可以做得和女性一样出色。
“我觉得生活就是关于明白你擅长什么,然后找到合作搭档,在工作场所、在家里都是。有的事情你擅长,有的事情你不擅长,有的你喜欢做,有的你不喜欢做。找到你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
传统观念认为,单身女人更能在职场上有所成就,但事实证明,大部分女高管已婚,只有少数女高管处于单身或者离职状态。拥有了丈夫的支持与理解,反而能促进女性在职场上的成就。
因此,让丈夫成为生活的合作伙伴,很重要。
性别不平等问题是难以一时解决的。这需要两性沟通和理解,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但是即使男女平等目前实现不了,女性也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职业目标和自我价值。
最后,再次推荐这本书。希望女人们都能克服各种障碍,向前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