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天天要送上学。总能看到一些孩子在寒风里拿个饼卷菜之类的,一边三口并两口地吃,一边家长在旁边催“快点儿快点儿”,“进队伍里吧,边走边吃。”孩子则常常含糊不清地反对“老师不让带吃的到学校!”
真正让我想把早饭当事儿写出来,是因为工作中遇到一个孩子,很低沉的声音说“特别想吃妈妈做的早饭。”他的家里妈妈很忙,一连几天看不到人。我问“爸爸做不行吗?”“不一样!”他斩钉截铁的回答。
然后,我认真想了想,妈妈不做早饭会有什么重大影响吗?
答案是:后果很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婴儿时期,吃奶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内容,也是和世界连结的主要渠道。随着慢慢长大,吃的重要性已经远远降低,但这种感情意义还是存在的。很多人关于家乡或者母亲的回忆里,都有一幅做饭吃饭的画面。这是人的动物性使然。
从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看,母亲更多是包容,情感,连接,父亲是规则,托举,力量。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妈妈严厉的孩子情绪表达有困难,而爸爸缺席则更多造成安全感缺乏。所以,同一顿饭,不同的人带来的意义并不完全一样。
除了这些理论外,我们再看看生活实况。大家都在忙忙忙,除了吃饭,你见得着家人吗?
社交中谈事儿,叙旧都可能放在饭桌上,因为这种和我们最原始欲望相联系的场合人更放松,也更容易建立关系。那么,家庭生活里,我们的情感交流可能也需要这样一个环境,或者说已经只余这一个环境了:围在一起,看得见食物,看得见家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冬天的早上,天还没亮透,孩子自己被表叫醒,穿好衣服,悄悄从房间里出来,开个小灯,不吵到爹妈,到厨房准备一点方便的早餐。然后,安静地带上房门上学去了。
如果父母健全,孩子还是初中小学时候,这场景不太人道吧?那么添个人物呢?加上一位勤劳却稍迟缓的老人,或者一位任劳任怨但有点笨拙的父亲,似乎也差点什么吧?
你更换一下场景,假如表在各自屋响起,人从每个房间出来,灯光明亮,各就各位,有洗菜炒菜的,有买馍取奶的,然后是丰盛的营养早餐,围坐一起。这样,新的一天才真的热热闹闹的开始了。
孩子成长期间,家长最好保持实质在场,意思是身体和心都要在。吃饭睡觉是人的基本需求,这个时间段让亲密的人能看到你触到你,至少找得到你。
如果你确实有困难,留言给我,帮你找到陪伴孩子的最佳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