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两三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经常无缘无故乱发脾气、耍性子,故意捣乱,无理取闹。甚至读小学三年级了睡觉前还要生气,八岁时开始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一个人闷闷不乐。
洗漱完上床准备睡觉了,还吵着要吃糖、逛商场吵着要买这个那个玩具、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不肯上学等等。父母与孩子每日都在战斗中度过。
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处理应对?
很多父母的应对方式是:要么惩罚孩子,要么吼叫,要么唠唠叨叨,要么就说:“好吧,你就自己待在房间里吧。”原因是父母们感觉已山穷水尽,面对小孩他们总是无计可施,无论是给他讲道理,还是哄一般是没有用的,他们根本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
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这个时候别只想着怎么让孩子停止哭闹。想办法让孩子开心起来,是更好的办法——游戏力。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不能既开心又难过,在孩子哭闹时用另一件事让孩子开心起来,问题就解决了。
场景1
一天,我们一家在饭店吃饭,我和她婆婆还没吃完,程程就吵着说他吃饱了,在旁边不停地大声说笑。在公众场合小声说话是我对程程强调过很多次的基本礼节。但是,我提醒了几次“小声一点”,基本无效。怎么办?我对程程说:”我们一起来玩个悄悄话游戏吧。我跟你说一句话,然后你小声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听到”。程程眼睛一亮,高兴的回复:“好呀”,孩子基本上都会跟着我们模仿,很小声的说:“我听到啦~”于是,你来我往中,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慢慢回到了正常声调。后面还可以加大些难度,加入几个人,一句话在三个人、四个人中间传递,看谁复述得准确……
一触即发的“战争”被小游戏化解。
场景2
昨天晚上程程因为没有坐到自己想坐的凳子大发脾气,用手锤打沙发生闷气。我说、哎呀,程程你在玩拍手游戏呀,来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四二三四,呀,拍手有点疼,要不我们打屁屁吧,孩子果然停手开始打自己的屁屁,我又给他说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发脾气,也不打屁股了,趴在沙发上,说,我不开心。我上前抱住他,亲亲他,说那你现在好了么,孩子就笑,说好啦。
就这样,问题解决了,一个小游戏化解了孩子的哭闹和大人的怒气,逆转了情势。
很多时候我们成人习惯于将重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而看不到孩子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而要将孩子从封闭的情绪和荒诞地行为中解救出来,游戏是最好的方式。大人也应该有孩子一样的单纯和幽默,通过游戏和孩子调到同一频道,享受游戏的快乐,同时,化解冲突和情绪。而且游戏的投入产出非常高,比平常我们花在唠叨、催促和发脾气上的时间少太多了!
游戏不仅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密。
以后游戏依旧将会是我的“法宝”,我会努力用游戏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而使亲子关系变得亲密,重新与孩子建立联结。也许游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能为孩子打开表达情绪的一扇窗,也为我们铺设了一条了解孩子的通道。
当然,玩游戏,只是“游戏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放松地全身心投入、真诚地陪伴、细致地观察,所有的这些都是一种态度,无所谓具体的内容,只要用心地陪伴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