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将,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个问题,仁者见仁,众说纷纭,但必须做到一点,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英勇善战,冲锋陷阵,与强敌在阵中厮杀,以马革裹尸收场的悍将,固然值得敬佩,却未必有价值,或者说毫无意义。
袁崇焕,明朝末年统帅,但他的军事能力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说他浪得虚名,言过其实,有些则说他有雄心壮志。
那么,袁崇焕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呢?笔者认为,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顶流的名将。
说袁崇焕能打仗,我们必须从时代背景入手,参照袁崇焕前后明军作战情况,以及历史上的一些经典战役,才能说明袁崇焕的强大与智慧。
1619年,努尔哈赤创业36年,明朝才想到对他全力围剿。此前,由于李成梁的庇护,以及坐镇辽东,努尔哈赤低调做人,没折腾起来。
明军的战术很简单,就是分路合击,与清军(后金,行文方便,下同)决战,而且进行对攻,直接开打。
明军多少人呢?号称48万,实际13万左右,杜松、刘綎也是百战名将,他们横扫蒙古、倭寇、西南,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结果都知道,萨尔浒之战,杜松、刘綎首先报销,全军覆没。旋即,努尔哈赤展开追击,马林也直接决战,又是全军覆没。
沈阳之战,袁应泰也是想直接战斗,麾下悍将贺世贤更是瞧不起八旗。明军出城交战,除了损失惨重,丢城失地,并未有什么收获。
战斗力顽强的白杆兵、浙江兵也是希望决战,陈策、童仲揆、秦邦屏、戚金等悍将也信心满满。结果,浑河之战,白杆兵、浙江兵打得很精彩,却互不支援,全军覆没,喋血浑河。
1629年,皇太极入关,大家都希望直接战斗,满桂最积极。结果都知道,直接硬碰硬的明军,都损失惨重,满桂也阵亡,着实可惜。
号称明末第一良将的曹文诏,可以压着李自成吊打。结果呢?八旗在宣府、大同一带耀武扬威,曹文诏出战,也是一败涂地。
一人阵亡沙场,京师震动的卢象升,也是希望直接决战。结果,崇祯皇帝举棋不定,杨嗣昌、高起潜未能出兵协助,卢象升在巨鹿阵亡沙场,活生生坑死了名将。
1641年,松锦之战正酣,洪承畴已经击败多尔衮、豪格、多铎等名将,正逐步向前推进。结果呢?崇祯催促出兵,明军不能稳扎稳打,被皇太极抓住了后勤补给线的缺点,终究报销了九边精锐。
明朝将领没有斗志吗?答案是否定,他们热血沸腾,但结果都很惨,这又是为何呢?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此时明军的野外作战以及单兵素养,远不如同时期的八旗,直接对打,大概率是失败的。
袁崇焕,一个非常明智的统帅,他知道明军、八旗在战斗力方面的差距。如果一味强调战斗,强调面子,而不顾敌我情况,岂不是送人头,有什么意义呢?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人。八旗的优势是野外作战,但不擅长攻坚。再则,八旗内部不稳,皇太极对手很强,他经不起持久战、消耗战。
明军决战不行,但只要防守得当,步步为营,以“筑城”方式逐步向前推进,蚕食对方领地,压缩皇太极的活动范围,这才是上策。
1626年,努尔哈赤率13万兵马攻城,袁崇焕守军不足1万。结果呢?袁崇焕凭借城池防御,再加上此前研制的火炮投入战斗,努尔哈赤狼狈而逃。
努尔哈赤自己也说:我征战几十年,横扫强敌,从未遭遇失败,没想到却败在袁崇焕手里。要知道,这是袁崇焕首次战斗,对手的顶流的清太祖,且明军士气相当低落。
皇太极继位后,起初也强攻锦州、宁远,结果还是败给袁崇焕。此时,袁崇焕继续修筑城池,大凌河、小凌河沿岸,到处是营垒,故而皇太极压力很大。
袁崇焕的宁锦防线,让皇太极苦不堪言。为此,皇太极便借道蒙古,翻越长城进入内地,在广渠门、左安门被袁崇焕击败,明军云集,皇太极陷入孤立。
这个时候,要想打垮皇太极,或者打残八旗主力,前提是崇祯能挺得住压力,先进行坚壁清野,消耗八旗的能量。等待明军各路抵达,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再跟疲惫的八旗决战,则大局已定。
都知道,皇太极远道而来,且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贝勒手握重兵,本就不怎么服大汗。一旦八旗遭遇挫败,皇太极能都保住汗位都成问题,他经不起这个失败。
后来,即便清军多次击败明军,皇太极依然希望崇祯能够议和,他不想再继续打下去。原因很简单,皇太极需要腾出手来收拾八旗旗主,强化君权,否则他就是窝阔台,为他人做嫁衣罢了。
袁崇焕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皇太极的软肋所在,但崇祯太年轻。崇祯血气方刚不说,还不能很好的驾驭大臣,他挺不住舆论压力,也不愿意八旗继续劫掠,便处死袁崇焕。
袁崇焕一死,皇太极很高兴,明军却依然没有什么战果。皇太极退兵之后,明军也无力收复关内四城,好在袁崇焕书信祖大寿,让关宁兵回来,才收复城池。
果不出袁崇焕所料,八旗旗主经不起消耗,都不愿意让本部人马首受损。二贝勒阿敏跑回沈阳,与皇太极吵了一架,但支持力量不足,被投入监狱。
一年后,皇太极见大凌河城,如同芒刺在背,便让三贝勒莽古尔泰率正蓝旗将士强攻。正蓝旗损失惨重,皇太极又不增援,莽古尔泰很恼火,当即拔出佩刀,准备找皇太极算账,结果也栽了。
除了明清之间战斗,我们简单了解历史上的经典战役,看看袁崇焕这招究竟有没有用。
诸葛亮北伐,蜀国才一个州的疆土,对手则是强大的魏国。此时,魏国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君主英明,将士卖力,却不影响魏国采取防守策略。
司马懿对辽东、东吴、孟达,都是直接暴打,毫不犹豫。与诸葛亮,起初也想面对面打一场,结果在卤城之战惨败,后则报销了首席悍将张郃。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司马懿知道自己打不过诸葛亮,魏军的战斗素质也不如汉军强,如果直接决战,只能被诸葛亮打残。魏国的优势是国力,汉军缺点是后勤补给,故而应该拼消耗。
卤城之战后,无论诸葛亮如何挑战,乃至送给他妇人衣服,司马懿就是不出来迎战。陇西将士恼羞成怒,非要出去给都督讨回面子,司马懿则拦在门口,拿出曹叡的圣旨,让大家都好好吃饭,不要想着打仗。
可以这么类比,八旗是蜀汉,此时的明朝却还不如曹魏,岂能直接对打呢?无数次战败,精兵良将阵亡众多,粮饷也不断消耗,还带来低迷的士气,如果还继续扑上去,岂不是自找没趣。
宋朝对打西夏,也是韩琦、范仲淹的“筑城战术”有效。若不是后来金兵南下中原,西夏熬不过宋徽宗时代。
元朝对打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起初也是面对面打,却搞不定海都大汗,还损失了大将阔里吉思。后来,海山镇守西域,也是采取筑城战术,步步为营,方才取得胜利。
康熙三征准噶尔,清军优势在火炮,却也没能搞定蒙古骑兵。雍正之后,便采取筑城战术,在海山修筑科布多(元朝叫称海)基础上,继续筑城,以强大国力作为支撑,压缩准噶尔活动范围,为乾隆最终统一西域创造条件。
太平天国时期,湘军也强悍,李续宾就信心十足。三河之战,李续宾放弃了胡林翼的“堡垒战术”,直接跟太平军决战,结果全军覆没,湘军元气大伤。
胡林翼、曾国藩靠什么击败太平军呢?简单说,就是拼消耗,以国力、水师、后勤优势,耗死城内太平军,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攻克金陵。
可以说,袁崇焕很有头脑,他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只是遇到了崇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袁崇焕的遭遇,梁启超就很同情他,评价也很高。
如果袁崇焕遇到的不是崇祯,而是咸丰这些即便资质平庸的君主,估计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