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古话都是讲关于说话的重要性,比如“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比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句句浅显易懂,耐人寻味。老祖宗谆谆告诫我们说话要讲方法、讲艺术。不过终究没有详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良言一句三冬暖”,好在西方人罗莎莉·马吉欧出了一本书——《说话的艺术》,系统又全面的给我们补上了这一课。
《说话的艺术》是一本手把手教你说话的书,具体、形象、有趣,是不会说话的人的福音。作者罗莎莉·马吉欧想到了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说话的场景,以及你有可能说出的错误的话,同时也教会我们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堪称一本说话实用手册。
怎样才叫做“会说话”呢?
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叫会说话吗?不,我每每遇到唾沫横飞、说话不打草稿,一说就是好几个小时不知疲倦的人都会避之唯恐不及,赶紧找借口开溜。因为实在抓不住重点,不知他要说的是什么,也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聆听。
溜须拍马、左右逢源的人叫会说话吗?也不见得,我们的老祖宗早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个人总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口蜜腹剑”者更甚。
其实学说话没有那么难,也不需要很多心机,我们只要能够在每一个场合都做出正确的回应就可以 ,注意,要分场合,分对象。
我的一位同事平时很善于交流,说话总是引经据典、头头是道,而且自诩很幽默。上个周我们一起去看望生病的领导,一到病房,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各种关怀,各种慰问,各种幽默加段子把他“说话的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一开始领导还微笑点头表示感谢,到最后根本就没有耐心听下去了,还是领导家属岔开话题问我们单位工作是不是很忙,还是早点回去不要耽误工作才好。
当我们走出病房,他一头雾水的问我:“我刚才是不是说的有点多?”我被他一问,哭笑不得,竟不知该如何回复才好,哥们,没看清病房门口的“请保持安静”的大字吗?病人需要休息不是?然而我却不好意思点破,只说:“没有,没有。”想来,我们两个都是不会说话的人,一个讲的太多,一个讲的太少。
看了这本书,我希望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回到走出病房的那个走廊,我会很认真地告诉他:“我理解你的本意是好的,希望领导在压抑的病房里能有个好心情,但是病人最需要的是静养,在这样的场合我们只需真诚而简短地表达我们的问候即可。比如我们可以说‘您安心养病,公司里的工作就放心交给我们吧!’”领导听起来一定会更欣慰的。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我们总把自己固有的谈话方式生搬硬套,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说话的腔调,总以为“我天生就是话痨”、“我性格内向,不会说话”,别人就该迁就你,接受你,其实就算别人表面上不说,内心也会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毕竟,这年头,人们都喜欢跟舒服的人呆在一起。
当你与心仪女孩在一起,一定要掌握好节奏和语速,不要过于冒昧唐突,说话尽量慢一些,沉稳一些,多听听她的回应,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距离,给对方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聊天,更有助于打开心扉。找话题的方法有很多,浪漫的女孩子都会喜欢假设性的问题,比如“假如你可以养三只小动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萌宠?”相信一定能够打动女孩子的少女心呢。同时我们还要懂得如何将聊天优雅地结束,并预约好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地点,好的结束跟好的开头同样重要哦!
当我们与家人在一起聊天,记住多欣赏与赞美,聊聊他们的感受,切记即使是亲人,也不要打听他的隐私。不要打听别人的隐私这一条,适用于任何人,不管是亲人、朋友、同事,这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 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总是有一些人,喜欢谈论消遣别人的隐私,并四处散播,对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会采取“装作没听见”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本书告诉我们,谣言应止于智者,你可以这样对他们说——“你真的相信这些话吗?”、“我可以问问他本人这件事,也许他另有一种想法”、“我对传闻没什么耐心——传闻根本靠不住。”“恩,你不介意我提起你说的话把,会吗?他真该知道人们是怎么说的。”这些回应都可以让说坏话的人三思而后说,重要的是,在没有让对方太过难堪的情况下,你终于敢于说出心里的话,这是每个人应有的态度。
总之,说话的艺术博大精深,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概括,但是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把《说话的艺术》这本书好好看几遍,也许,你就是下一个“会说话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