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要不要听数学课

作者: 蓝色阳光下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14:49 被阅读80次

    语文老师要不要听数学课

          “模模糊糊一大片”“清清楚楚一条线”是专家们分别对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的课堂特点通俗简洁的描述。语文学科通常由一篇例文引入,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语言、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提升思维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学科的知识呈片状和块状,如:“基础知识版块”、“阅读版块”、“习作版块”。数学学科却是由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例题,激发学生探究,找到解决题的方法,总结一类问题的规律,从问题中来,再回到问题中去。最重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老师表情严肃,要求清晰,绝没有一句废话;而语文老师一般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似乎总有讲不完的话。平时,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各自为阵,互不“串门”、不研讨,不交流,互不打扰。一是由于大家都忙,时间不允许,更是由于这两门独立的、不同的学科,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大家觉得没有听课的必要。今天,有机会走进一节数学课,听完后,对自己曾经狭隘的认识感到汗颜,在这节课让我这语文老师受益匪浅。

          这是一节课认识周长概念的课,课题是《什么是周长》。老师通过创设“蚂蚁赛跑”这个故事场景,生动的故事,清晰的画面,可爱的小动物,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故事中的四只蚂蚁,从不同的位置,向不同的方爬行,通过看图,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哪只蚂蚁最守规则,从而得出“周长”的概念。“周长”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感性认识后,再从身边出发,找出教室里各种物品的周长,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深化了周长概念的理解。随后,通过“描一描”小组合作学习,用尺子、细线等工具量出生活物品的周长。整节课按照”找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条线,清清楚,扎扎实实。

          这样一堂课,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

          其实,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都要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像语文课的故事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数学的 “复习导入”、“直接导入”、情境导入,只要是内容生动、学生熟悉、 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课堂上就能 “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

        《什么是周长》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一周”“长”、“宽”,巧妙地创设情境:“蚂蚁赛跑”这个学生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在设计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创设比赛的环境,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表演的情境,体会语言表达,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生动的情境确实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作文教学时,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成导游,介绍各地风光美景,让学生扮成模特,描写人物外貌,让学生成为主故事的主角,介绍故事的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知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

          2、教师严谨的语言表达,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

          今天这节数学课,给我这位语文老师最大的震撼是就是数学老师严谨的语言表达。语文老师为了渲染气氛、体悟情感,启发想象,通常喜欢感性的语言,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功。这样一来,语言要么太随意,要么太抽象,到了高年级,老师太感性的表达,会阻碍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而这节数学课《什么是周长》在让学生理解周长这个概念时,老师一直用的是严谨而凝练的语言。当学生说:“沿着树叶边线,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就是一周”的时候 ,我觉得表达已经很准确了,老师马上纠正道:“沿着树叶边线,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就是树叶的一周,而不是别的物体的一周。”在进行“摸一摸”练习中,学生摸完了数学书、桌子、黑板这些物品时,教师强调的周长是物体表面的周长,比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这样严格要求后,学生再“量一量”物体的周长,小组汇报时,学生的回答也变得严谨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90厘米”“树叶表面的周长是40厘米。”培根说:“数学使人周密”。的确如此,数学老师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严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也应该用严谨准确、清晰精炼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独立性和深刻性。

          3、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练”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当今课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即语文本体。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文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一篇课文,学生读了两三遍就能读懂,就明了写了什么。而“怎么写”,即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才是语文学科要学的。但是现实中,教师通常把写什么当做重点来教学,忽略“怎么写”,本末倒置。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培养出一批不会阅读、不会写作的学生。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堂数学课,教师围绕“周长”这个概念设计了“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找一找”“想一想”“数一数”“辩一辩”教学环节,通过摸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量物体的周长,加深对周长的认识,在“想一想”和“数一数”“辩一辩”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起点,只要是封避的图形都有周长,也可能周长还是相等的,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涵义。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经历了实物操作的过程,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这几个环节的练习,主线清晰,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学以致用,直达目标,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因此语文课最应该向数学课学习的是课堂练习的训练,不管是朗读还是想象感悟还是发展语言,都要紧扣主题,主次分明,一题一得,一课一得,扎实有效,想面面俱到的课堂,只能是面面都不到。

        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半壁江山”,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承载着提升能力、发展思维、锻炼品质的重任。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应该相扶相济,相互“串门”,深入研讨,融会贯通,在学科融合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老师要不要听数学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ja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