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慷慨悲歌。
通過《史記》《戰國策》等史書,讓我們記住了前秦時期的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記住了公子丹復國無望的無奈,記住了靳柯刺秦王的俠義豪邁,記住了樊於期自割頭顱的希望與悲哀,還有秦舞陽的英武背後的性格挫敗。
還有所謂暴秦嬴政的殘忍的無盡殺害……
然而,我要說,然而 :
公子丹因何復國無望?
一個沒有治國理政能力的所謂君子,一個希望靠暗殺來救國的真正傻子,就是這樣一個人,如何能擔負起復國的偉大功業?
當秦國橫掃六合,不日將兵臨城下的時候,公子丹在絕望與恐懼中,找到了家養的俠士荊軻,以言語和需要回報的感情,來打動荊軻。
於是,信奉“士為知己者死”的荊軻,答應刺秦以報公子知遇之恩。
這時,荊軻提出需要一個取信於秦的禮物,那就是樊於期的人頭。
公子丹先是假惺惺的表示不忍,逼荊軻去說樊於期。
而樊於期者,本是秦將,打了敗仗,不敢回秦,便做了個叛逃的可恥之人,結果是其家人皆被秦王所殺。
如果說是秦王殺了樊於期的家人,毋寧說就是樊於期自己讓家人死於非命。
就是這樣一個無恥之徒,為了所謂的報家仇,便奉獻了自己的可悲的頭顱。
還有一個秦舞陽,本是疆場大將,奈何卻被公子丹派給荊軻做副手,協助刺秦。
這本非其所擅長,最後是白白的送了小命。
既有刺秦人,還需好武器。
於是,一把產自名家之手,且淬了毒藥的匕首走進了歷史。
為了試驗藥的毒性,有君子之稱的公子丹,讓很多無辜的人成了餵刀的冤魂。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在易水送別的時候,因荊軻在等人,遲遲沒有動身。
公子丹便又用言語撩撥刺激荊軻,把自己那淺薄卑劣自私的性格,暴露無遺。
於是,千古最慷慨的悲歌,從此誕生 :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設想一下,如果荊軻刺秦王,真的成功了,那麼,可以想象,當時的中國,必將又要在動亂無序的戰國時代里延續下去。
還好,歷史無法假設。
秦國,因為用了商鞅變法之策,強大了自己,最終統一的天下,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國家信奉的思想——儒家,為我大中華的文化與文明,奠定了最重要的根本!
也成就了一代帝王——始皇帝——秦始皇——嬴政!
荊軻刺秦失敗,
秦王幸甚!
秦國幸甚!
中國幸甚!
中華文化幸甚!
華夏文明幸甚!
!!!
——秋寅《史話亂彈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