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百味诗情放飞老韩书
学校文化:所从何来与所向何去

学校文化:所从何来与所向何去

作者: 鲁麟文薮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19:10 被阅读8次

我们显然很难在一篇短小的篇幅里解决这么大的问题。我们试从具体的方面来谈所从何来与所向何去的问题。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本土性特征,我们不妨借用“原乡人”这一称呼来指称。一所学校,势必会因为汇聚了众多的“原乡人”形成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因乡愁、乡情、本土历史传承形成的文化当是一所学校文化之源的重点所在。这是家国情怀的起点。而家国情怀,正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不同的只是其表现形式,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因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而产生。每一个学校都不是空中楼阁,每一个学校都有其文化之根,每一种学校文化都不是抽象的。

在一所学校中,无外乎师生两种群体。这两者存在着文化的引领与被引领关系,同时又存在互为文化背景的关系。有一位校长,曾抱怨学生中大多是外来民工子女,觉得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文化落后,特别是行为习惯、英语修养等让人难以接受,让她这个校长非常难当。殊不知,这样的学校,其文化资源比起其他学校来更为多姿多彩。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中的学生,将自己的文化特色汇聚到这样一个小学校园,形成了这所学校的校本文化背景或所谓的“智力背景”,正是一个学校文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多元文化发展大有可为的地方。

有一位与笔者经历十分相似的高中语文教师,集教育、文学、批评于一身,非常希望自己成为中国世纪之交的叶圣陶式的人物,从而形成一种学校文化资源并以此打造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然而,他的愿望落空了。学校需要的,不是他这种名师。

这种情形说明,当代很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鲜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文化建设,更没有意识到文化熏染这样的隐性教育决定了受教育者的素质形成。急功近利的教育,已经使学校文化苍白、畸型、扭曲。因而,这样的学校,是否是以培养出真正的大写的人来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就可想而知了。

另有一个靠剪纸艺术形成学校文化特色的学校,就是因为校内一位美术老师在剪纸艺术上的成就,因而引领了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这种情况下,一把剪刀也能剪出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来。这不由得不让我们深思。

现在,在多元文化空间里,文化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借鉴、移植与嫁接,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模式,因而外来的文化资源也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譬如,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在1985年曾有十名小学生致信巴金,寻找理想。巴金先生写下了著名的《致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钱桥中心小学在二十年后,巧妙地将这件事作为一种文化源头,实现了巴金文化资源的横向移植与嫁接,有效地打造出了一种理想文化。这一案例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范式。

现在,很多学校学洋思等名校,但我们思考过没有:我们移植与嫁接了什么?洋思经验,很多学校得其形了,但有没有得其神?那么多人学洋思,没有出现第二个洋思;蔡林森在河南永威学校三年,再造了一个洋思,这又说明了什么?

总之,学校文化存在着所从何来与所向何去的问题。

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学校文化建设就解决了根本的问题。

解决了文化所从何来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才是: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是否具备文化意识和文化创造力,使学校文化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相关文章

  • 学校文化:所从何来与所向何去

    我们显然很难在一篇短小的篇幅里解决这么大的问题。我们试从具体的方面来谈所从何来与所向何去的问题。 俗语说,一方水土...

  • 生于世而陌于路

    匆匆于世, 生之何来? 死之何去? 漫漫长路, 为之何来? 所之何去? 若有天地, 汝等可知? 许我自答, 行行影...

  • 何去何来

    对于生死的问题。 就像终极的从何而来、到何而去,我们不去思考它,也许是因为回避、也许是因为恐惧,更多的可能是麻木。...

  • 何去,何来

    近来安好 君之如故,仍似过往耶? 闻君常栖梨棠阁,烹青梅以入酒,着纸墨而染山河 可有解语人 尚记否?与君期,当时红...

  • 何去,何来

    近来安好 君之如故,仍似过往耶? 闻君常栖梨棠阁,烹青梅以入酒, 着纸墨而染山河 可有解语人。 尚记否?与君期,当...

  • 何来,何来,又何去

    树,不求高低,只求花容月貌。 叶,不求多少,只求完好无缺。 枝,不求长短,只求伴君左右。 根,不求深浅,只求卧虎藏...

  • 来何来 去何去

    该从哪里说起呢,有点迷茫。 现在是一名在实习的大三狗,每天不是很忙的工作,赚着极少的钱,却有着极其多的幻想。 偶然...

  • 烦恼何来何去

    每当我烦恼的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要烦,还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去做,为什么要把时间、精力放在烦躁上。 最近在读一本书,很有...

  • 27岁,所去何从?

    尴尬的年龄,我依然义无反顾地辞职了。任性如我,须不知早已过了任性的年纪。带着坚定的心,远离我所厌恶的那一切,重新开...

  • 尔从

    “尔从何来, 此将何去” “从黑暗来,寻光明去” “何意” “因过于冰冷,无情, 故尝试温暖,柔情,” “此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校文化:所从何来与所向何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ju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