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正一修真略仪》载,授箓之后可以“检劾三界官属”、“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可以“诏令天地万灵,随功役使”;可以“从俗登真,永保生道”、“不为下鬼,轮转不灭,与道有缘”。
《云笈七签·明正一箓第三》载:“箓者,戒录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后登真”、“箓三天妙气十方神仙灵官名号,与奉道之人修行”;“生无道位,死为下鬼”。
《三洞修道仪》载:“授正一箓后,方可以为人章醮,为帝王封署山岳,辟召妖毒,朝拜星辰”。
从以上三条引文来看,箓的主要内涵和基本功能有四:
一是进入道门,授予道位,从凡入圣,从俗登真;
二是授箓以后,有将吏保命护体,赦免以往愆非,去恶从善;
三是可以召遣役使箓中官将功曹,可为人行法建醮;
四是授箓之后,还要注重持戒和坚持修行。
有以上四点作为基础,就可以对道教内箓与外箓作一个初步的分别和界定。四点都具备的,属于内箓,即授予道士之箓,既有保身护体的功能,又能行法济世利人;而仅具备前两点功能的,则属外箓,即授予信众之箓,旦夕崇奉,保身宁家。
然而,在古代内、外箓的分别不是绝对的,以是否持戒和修行为标准,内、外箓还存在一定的概念转换。据刘仲宇教授的考证,道教箓分内外可以上溯到太上授予祖天师《正一盟威箓》时期,该箓的前三阶即一将军箓到一百五十将军箓,俱属外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