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读书记02:倾听

2023读书记02:倾听

作者: 静水0722 | 来源:发表于2023-01-14 08:05 被阅读0次

——《教师花传书》佐藤学

——《生活即行动》克里希那穆提

佐藤学的这本《教师花传书》读来,触摸到了超越教育的术层面的“道”,配合克里希那穆提的这本《生活即行动》,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与去年寒假间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不同,今年的却总感觉从心头轻轻滑过去,心头一阵了然,可是回头再去想,却什么也想不起。让一切随风起落,也好。

陪父母黄昏散步

1、如何倾听?

这两本书里都谈到“倾听”。

佐藤学谈倾听,谈到了倾听能力所涉及到的不同层面,即倾听儿童的声音,这里包括了儿童的发言,还包括未能发出的缄默的声音,也就是能读懂儿童内心所表达,却未能从口中所表达得出来的。常见的是课堂上有些孩子由于表达能力不成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表达不清晰、表达不连贯等问题,甚至答非所问时,真正的倾听是读懂他们想要表达,却未曾表达出来的内容。就如同蒋军晶老师在书中提到的“解释智慧”。当我们真正读懂他们发言的全部内容时,蒋军晶老师在《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中所谈到的“有时候重复一下学生的回答,有时候提炼一下学生的回答,有时候把学生表达但没有表达清楚的想法替学生说出来,有时候梳理一下学生相同、相近、相似、类属的想法,有时候调整下思考问题的角度……”读到这里,我忽然懂得蒋军晶老师所谈的“教育智慧”的生发点在哪里了,其实就是懂得如何倾听。

当然倾听还包括听取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的能力,就语文这个学科而言,我理解的是文本解读指向的“文学感知力”,暂且以这个词语称之。本书的谈到的“作为教职基础的三种素养”中提到的“教师看不见的实践”中提到:我在访问学校、观摩教学的时候深感很多课是形式完备而内容空泛的。就语文课而言,他谈到了“缺乏丰富文学性的语文课”。看到这里我不禁问道自己:何为文学?何为丰富文学性的语文课呢?

每次自己阅读,或者跟着孩子们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我总是在一两天内读完,读得过程中将自己心头漂浮过的一点点感受批注下来。读完一本书,试着将批注的点滴整理梳理,慢慢心头那点小小的“文学体悟”会亮起来。这些心头亮起来的东西,会成为“整本书阅读交流课”备课的起点,往往是阅读感悟愈是丰富,也愈是深刻,读书交流课上得也越是行云流水。课堂上,孩子们的讨论也愈是热烈且深入,让我不由得惊叹。前些天看到的余华几人“我在岛屿读书”栏目中的一个小片段,谈到了给自己孩子的推荐书单,我不禁汗颜,细数书架上读过的文学作品寥寥。自己读的文学作品更是少得可怜。我想,这份“文学感知力”得是在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里摸爬滚打才能练就的那份“敏锐的觉察力”。

倾听还包括倾听自身内在的声音的能力。清晰记得重读《床边小豆豆》时在家长课堂时与家长们分享后,很多家长给我的反馈。也清晰记得与孩子们共读《爱的教育》时,孩子们在课堂上给我的触动与启发,还有在线争霸赛时孩子们的表现,之所以会那么深刻感触,也都源自于自己读出了点味道,那份读出的味道所散发出来的鲜活的触动,是教育之中“唤醒的力量”,也是“推动的力量”,这是倾听能力的前提。每次的读书交流课必得让自己读出点味道来,之前下的功夫,或者书写感悟串联起书中感触的细节生发出相应的主题,或者思维导图串联起情节梳理整本书的脉络,这是自己摸索出整本书教学的经验。那是因为如果没有那么一点,课堂必定也会陷入形式的虚无,这样的课堂非但无效,而且有害。还记得薛师那句话:站在讲台,我就是语文。语文可以是鲜活的母语带来的深切感受,也可是枯燥乏味的艰涩知识。

冬天山上的绿意

2、倾听的源头活水

佐藤学在教师的三条规范谈到教师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是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是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其三是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读来以后,自己的成长仿佛有了些许的方向。书中谈到:关注其中一条尚且容易做到,但关注三条并非易事。教学及其结果好坏另当别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能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关注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可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

我不禁想到,所谓“匠人气质”发展的三个方面与“倾听能力”三个方面有着相应的对应。也许,这其中的倾听,就源自于“匠人气质”深耕的三个方面吧。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不断深耕下去,都能获得一份饱满的收获。

从不理解中的情绪里,慢慢觉察到“理解”的可贵。想起这批孩子一年级的一些事来,大陈和小郎两个孩子。一年级的他们两个上课总也迟到,一年级有的时候三五分钟总有的,如今也是,不过变化的是他们会踏着铃声进教室。那时,我就试着寻找原因,询问他们干什么去了,我会发现有段时间的他们两个布兜里满满的石子,要知道学校里找到这些石子不容易的。为什么?我需要找到原因,跟家长的多次沟通,我也慢慢发现了两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我也找到了其中的缘由。孩子基础差些,上了学家长比较上心,课余时间被学习填满,孩子到校后补偿性玩耍。但为什么是石头?这也是我做“自然笔记”的一个缘由之一吧。如今城市的孩子太缺乏与自然对话的机会,玩耍一把石子,大树下自在的玩耍……孩子生命里的鲜活应当在自然中找到一份表达,获得一份滋养。而后决定走进自然中的我,也深深感受到这一点,那曾经做自然笔记的一年多里,内心充盈、充满活力,生活与工作仿佛有无穷的能量与活力。当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看到他们时,面对他们的迟到我不会有愤怒,与家长沟通调整的家庭教育策略,加上的课外活动“玩耍游戏”的加入,我还教给他们我小时候玩石子的游戏。我慢慢发现,曾经课间里发生的男生的你追我跑你打我撞的情形慢慢变成了“爱的撞击”的游戏,那是大陈发明的呢。试着走进,试着尊重,就会收获别样的教育现场。

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这一点在去年的二年级一个学年体悟很深。跟随着教材复述故事的阅读策略里开展的“课前三分钟讲故事”,把看图写话与自然笔记结合的“语音转文字”写话系列,“李时珍”的阅读材料与“典籍里的中国”纪录片观看相结合的周末拓展活动,还有“编童话”单元的“语音转文字”故事大会……回想,那会的作业丰富多彩,与教材结合、与课堂结合,最后生发出来的作业形式多样,孩子参与度很高,家长也非常支持,因为孩子们参与的主动性很高。我在想当我们的作业真正从教材出发,生发出贴合生活、贴合学生的丰富性时,这份作业就会演变成“游戏”属性相通的形式,这份形式里有一份用心,自然会达成一份参与。这半年来,反思自己的确丢失了这份的用心。有的时候,爱出者爱会返。教育的幸福源于此。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一份收获里有着一份动力,如此经由奉献,走向热爱。

关注自己的教育哲学,以前觉得很大很空很远,与自己无关。如今想来,每一份教育的哲学里都有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慢慢积攒起来就是自己的教育哲学。工作生涯,短短三十余载,带了几批学生呢。2013年到实小只不过带了第三批而已,每一份陪伴生命成长的道路上,都要留下成长的领悟与见证。这是对于孩童成长的敬畏,也是对自我成长的郑重。教育这件事,可能终其一生未能读懂,但得读到属于自己的一点理解吧。读他人,总归是他人走的路,唯有借由阅读转化切实的实践,那实践里生发的才属于自己。

枯草有它的美

3、一点点丰盈,总会越来收获自己的“教育之花”。

书中谈到“生活在课堂中”,从因果性认识中走向因缘性的认识。一切结果,有其原因,也有其因缘际会,站在儿童与家庭、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教师、教师与教材,还有儿童与教材之间去看待问题,也许就有了面对教育复杂性的一种思路。有些时候,我们容易陷入自我思维的惯性里,只看到一个角落。起身,转动,就在另一个角度里找到答案。

书中谈到“细腻精准的语言”,课堂语言要诚实。诚实每句话,不容易的。情绪来了,很多伤人的话容易说出口。备课不深时,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容易说出口。心急时,一些应付的话容易说出口。当对语言有一份诚实时,做事也会慢慢走向切实。

书中谈到的“倾听”也应该包括同事之间的倾听,从无论年轻或是年长的同事之间的倾听里,找到教育的盲点,让教育突破我自我盲区,一点点丰盈起来。

书中谈到的“实践事件”中反思。我的理解是收集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这几天回老家陪一陪父母。半夜睡不着,怕吵到他们,翻看了自己的简书,2020年开始记录,上一批学生记录的很少,也就是临近毕业的那一年才开始。怎么也想不起来与他们的很多细节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很零碎。有的时候,记忆会慢慢消散,从生活里溜走,哪怕曾经那么深刻。慢慢,这一批记得多了起来,最多是一二年级那时,一些课堂上生发的感动,一些生活里触发的感悟,不自觉读起来,心里满满的。三年级半年来倒是记录很少了,学生们的故事,女儿的故事,仿佛都在记忆中慢慢淡去。有的时候不记录哦,真的会缺席他们的成长。记录让思绪清晰深入,记录的过程是在重温,也是在故事中寻找意义。新的一年,重新出发。我想:这样的实践事件里,藏着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

源头活水,自当深耕。

回家真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读书记02:倾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mn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