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回的文章里面说过,自己发愿想把海顿的一百零四阙交响曲全部听一遍。后来听了一个乐章,却是中断了。如今,也不发什么感慨,重新想起来了接着听,也就可以了。最多把上一次的“乐谭”再拿过来回看一下,也算是一贯而下可矣。
海顿第一交响曲的这个第二乐章,在我听起来,总觉得是一个小小范围围坐在一起的温情交谈。大家明性知意,绝没有“谈锋”的磨砺,更谈不上口头心底“风向”或是“风头”的争抢。

我们平时说海顿的音乐十分明净,听的时候引发的情绪也是温暖,他性格上的温良是一个方面,但更主要的恐怕还在于他的体悟力的强盛。这儿就让我想起莫洛亚说起普鲁斯特待人接物时那种热情周至时有过的一句话,他说普鲁斯特实在是能够准确地体悟到别人在一种处境一种际遇中的感受和想法,所以才会那样的细心。
在这一个乐章的“晤谈”里面,也是海顿惯有的明净,总之大家心里都是没有篱墙,不用去担心哪里会得说错话或是不得体地挑动了谁的心绪。这也不是说在有意地避开,也不是大家敞开了心境不怕说,而是在那个悟性上是更进一境,犹如庄子养生主所谓的庖丁解牛一般,对于人世人心当中的种种纠缠与错杂,其来路去途,了然于胸。这样才会有自自然然敞开来的交谈,与一般人们交言甚欢之中的小心翼翼和即便有不顺意不中听却是不怪罪不上心,都有一点不同。

明净的谈话里,也有问答,也有张大了眼睛的小小惊叹,略微偏一偏头的小小不解和好奇,以及听得了略出意外的实际情形之后的小小兴奋和微笑,一眨眼功夫,所有这些又在海顿明净的心灵空间里安顿摆放妥贴了。
(发表于2018年徐汇报“桂花苑”副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