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Spenser的第569篇文章
前几天,知名作家蔡澜的一条微博,突然火了。
起因是,有人在他的微博问,应该如何走出舒适圈?蔡澜回答说:为何?
近两年,鼓吹走出舒适圈,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的文章越来越多。
都在说:想要突破现状,改变自己,就要走出舒适圈,去做一些不擅长的事。
这真是我近几年听到的最大的笑话。
1
很多人可能从未进过舒适圈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生活在舒适圈里,可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进去过舒适圈,连摸都没摸到过。
前几年,保险成为了一个新的风口,很多人看到其中的红利,就想要过去试一试。
朋友的表弟也是其中一个。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做保险:一方面要学习各种险种的知识,增加自己的专业度,一边还要面对人们对保险的各种排斥和误解。
朋友和我说,最开始,他也以为表弟最多就是玩一下,试过,知道难了,就会退下来。没想到,表弟竟然坚持下来了。
白天跑业务,晚上学知识。熬了大半年,专业知识补的差不多了,表弟的业绩和收入也比较稳定了。
可就这个时候,他表弟突然有了新想法:跳出舒适圈。不做国内保险了,去做海外保险。
我们劝他忍一忍,至少要把国内业务做到更熟悉一点了,不用那么操心了再说。
可他表弟却说: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现在的业务了,就算失败了重头再来,也非常容易。
他以为自己可以复制做国内保险的成功,可海外保险是个完全不同的战场,更高端,更复杂,要求更高。
结果呢?尝试做了半年海外保险后,灰溜溜的回去做国内保险了。
可这个时候,国内保险也有了全新的发展,原本跑熟的市场,现在也有了新的业务员。
他不得不重头开始学习,走了当年刚入行时候的老路。
人们总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事情的难度。
以为自己已经十分擅长了,其实不过刚刚熟练而已;感觉已经非常熟练了,也许不过才刚刚入门。
舒适圈,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工作,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非常熟悉,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就可以做好。
能做到这点的人,其实寥寥无几。
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没进过舒适圈。
进都没进去过,又怎么走出来呢?
2
“走出舒适圈”才能获得成长?未必
有个认识的朋友,是在广告公司做文案的。
几年前刚入行的时候,一个广告文案要改很多次,改过之后,甲方有的时候还不大满意。过了半年,稍微顺畅一点了,可能改个2-3次就能过。
能完成的业绩多了,赚的钱也变多了,欲望也变大了。
有段时间,编剧行业很赚钱,朋友很心动,犹豫了一段时间,就辞职,转行,去做编剧了。
从0开始学习编剧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不提,编剧行业想要混出头,比文案要大很多,朋友去了半年多没赚到钱,就又回头开始写文案,踏踏实实地研究写作方法,文案技巧。
现在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了。
如果你刚刚觉得工作很轻松,就去转行,换岗位,走出舒适圈了,挑战不可能,那就只能做个对所有事都仅限于熟悉但不精通的普通人了。
马云喜欢做教师,但他擅长的,是经商。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马云的经商能力不言而喻。
当有一天,马云想挑战自己,走出舒适圈,去拍个电影的时候,结果呢?
豆瓣上连个评分都没有。
在你擅长的领域,做你擅长的事。
做不擅长的事,可以帮助你学会新的技能;做擅长的事,却能让你把已经熟练的技能变得更为精通。
这才是我们要在一个行业,一个岗位内不断学习,研究的真相。
别吃走出舒适圈的鸡汤,那是我听过最大的鬼话。
3
留在舒适圈,是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
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叫喊着跳出舒适圈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没有什么经济压力的年轻人。
因为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舒适圈同时也代表着责任圈。
留在舒适圈,不仅仅是为了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也是为了可以妥善的承担的来自家庭的压力和责任。
日剧《大叔的爱》中,有一段台词,不知道扎了多少人的心:
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成年人连挨骂都不敢轻易辞职,“离开舒适圈”?
年轻人每天都在愁着考核,业绩,KPI,“离开舒适圈”?
别闹了。
好好赚钱吧,毕竟你还要给下个月的车贷,房租,孩子的奶粉钱和花呗还款。
其实大多数劝你离开舒适圈的人,都只是在贩卖焦虑,他们一边看着你各种焦虑,一边舒服的呆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不会迈出去一步。
因为他们也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能让一个人获得成长的,不是离开舒适圈,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而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增强自己的能力,扩大舒适圈,把更多自己擅长的事做到精通,做到极致。
从容地面对家庭和岁月带来的压力,让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都有能力,有底气,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
这才是成熟的人生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