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是80后故事非90后
80后居然经历这样的事

80后居然经历这样的事

作者: 拾字猫 | 来源:发表于2017-03-29 11:16 被阅读34次

    早起洗漱,对着镜子一咧嘴,看到自已满脸皱纹,就知道已经不年轻了。可那又如何?一切都会老去,只留下脑海中的浮光掠影。洗漱完,挤给自已一个微笑,然后就出门了。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一个活力涌动、新旧交替的时代。在最好的时间里,出现了我们。

    80后。

    1.小时候,岁月为我们准备了糖和蜜罐。

    80后,原本是个青春的标签。不由分说贴到我们身上,寄托了上一代人的羡慕和期望,直到我们逝去了青春,就少有人提了。

    回想起来,在课堂上大声诵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光景,好像真得就在眼前。小孩总是活在当下,不会感觉时光飞逝;大人则作不到,就会感叹年华易老。

    我们被称为生在蜜罐里的一代。

    记事起,很多人家里开始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大人们刚从吃苦的年代走出来,既感到欣喜兴奋,也感到无所适从。而我们能一步跨入这个时代,则更让他们感叹不已。很多长辈说:80后,没吃过苦。

    那时候,大人关心实际的事:办非农业户口,当上工人、住进楼房、下海赚钱。现在分别叫:居住证、找工作、买房子、搞创业。

    小孩则关心好玩的事。看录相带,玩游戏机,后来还有了VCD,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不断出现,滋养丰富着小孩的想像力;新奇的东西,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穿的,总会从一个地方冒出来,然后风靡流行到所有地方,比如:饮料、旅游鞋、面包服、小汽车,还有那本《十万个为什么》。

    饱腹感和新鲜感是小孩的全部,只要能满足,就是最好的岁月。

    岁月如此美好,让人留恋忘返。所以80后都有一种“怀旧”情结。很多80后喜欢收集旧玩具,旧包装,旧磁带,等等等等,只为解碰一点过去的时光。时至今日,我们还想吃小时候没吃过的东西,干小时候没干过的事情,去小时候没去过的地方。岁月漏给我们的,总是想法把它们全拿回来。只是再也找不回小时候兴奋、高兴的感觉。

    2. 少年时,岁月为我们准备了书和青涩。

    在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开始寻找一个捷径,或者说是共性的路径。能让自已和后代过上更好的生活。知识改变命运,成了一种社会共识,也成了我们青春唯一的方向。

    我们把青春洒在了校园,那时学业太过繁重,老师的固守和孩子的天真又永恒矛盾,我们偷偷玩乐、偷偷爱恋、偷偷作白日梦,但那些“偷偷”只占了我们很少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我们一边和天性斗争、约束自已;一边努力学习,想让老师和家长认可。

    就这样,我们大部分人开始了程序化的一生,当然每个时代都会有幸运儿,他们能找到自已。

    有人把美国、英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作比较,说青春应该是组乐队、谈恋爱的时候。可惜环境不一样,无论是人的观念,还是社会的发展,都不能满足我们这样的追求,到了现在,也不太行。

    因为,我们太需要用知识改变命运了。

    小时候,一到寒暑假,会被送回乡下姥姥家。乡下生活,有纯朴的一面,也有愚钝的一面。当时流行一个说法叫“接班”,就是父辈退休儿子可以顶替他的工作。姥姥家有房邻居,家里小孩和我差不多大,他妈妈总说不好好念书也没关系,反正是要“接班”,后来小孩长大了一事无成,一直在啃老。

    但更多农村小孩通过读书,找工作,进入了城市,改变了生活环境,但幸福的真意,还是要继续寻找。

    3.青年时,岁月为我们准备了盐和迷惑。

    幸福是什么?这是80后的宿命问题之一。

    一个美好难忘的童年,一个努力读书的少年,如果还有一个幸福的青年、中年和老年,那生命一定是完美圆满。我们一直以为幸福是必然的。

    然而,青年是用来闯荡的,中年是用来承重的,老年是用来消磨的,并没有用来享福的。有时候会怀疑过的是“假生活”,因为当年明明听过“考上大学就好了”、“找到工作就好了”,但现在似乎比读书更难了。

    工作了,才知道还有理想这回事;买房了,才知道还有房贷这回事;结婚了,才知道还有围城这回事;有娃了,才知道还有责任这回事;亲人去世了,才知道还有老去这回事。

    等到经历了这些事,倒愿意静下心来,想一想、谈一谈什么是人生。

    小时候自命不凡,认为如果自已是条鱼,那生活一定是从河里游向海里的一个过程,是一个解放、自由、快乐的过程。后来才知道海是大,但水咸。

    引用一位大笔杆子在回母校致辞中的一段话,如下: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出生在温柔年代的人,内心是柔软的,柔软就是又善良,又不能受伤,似乎有点矛盾,但的确是这样。小时候无拘无束,总觉得受尽约束;长大后才发现,比受尽约束更上一层的还有身不由已。从不让干什么,到被动干什么。有很多事我们不喜欢,不擅长,很多人让人讨厌、恶心,但还是要应付、要陪笑。很多80后,从小开始就厌烦陈规旧矩,但终于在长大过程中,逐渐妥协了、适应了、融入了。

    4.一脚没走出青年,一脚要迈进中年,岁月会待我们如初么?

    不会的。

    常上A站、B站看电影,然而对“二次元”、“鬼畜”这种分类现在也不理解。对伪娘,柔弱的男性形象更是特别抵触。后来,玩魔兽,小吼的一句:时代变了,让我若有所思。

    小时候那个美好的时代过去了。

    我们喜欢的一切都老了,东方不败老了,令孤冲老了,小虎队老了,擎天柱老了。老掉,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但问题是,我没有感觉自已年轻过,似乎漫长的时光中,一直在等待,等待某个人,某件事,然后那个人、那件事,终究没有来。

    我们自已,总会不时沉浸到过往回忆中。饱吃无忧的岁月毕竟美好无比,总想融在其中,用那时的恬静感受替代现在的浮躁心情,但是越这样,越明白: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和父辈对比起来,我们除了小时候和没有吃过太多苦。剩下的,其实差不多,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下,我们经受着更大的贫富压力、成长压力。所以说:没吃过苦,不一定就代表幸福。

    有一个问题,我现在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是:三十岁,我们到底有没有立起来?

    5.我们,会写下怎样的岁月?

    80后,有时是一群不忠于自已的人,听了家长的话,听了老师的话,听了领导上司权威的话,却很少听自已内心的话。80后,有时是一群不自觉开始比较的人,比工作、比房子、比车子、比发展,虽然嘴上不说来,但心里是很在乎。80后,有时也是一群不太会独立思考的人,对工作、对婚姻,我们总是在等结果,而不是去找答案。我们等来的,没有奇迹。

    晚上,关上灯,上床了,却不想睡。每一天都和昨天一样,而明天又会和今天一样。

    演员姜文说:中年是陪笑的年龄。真是,有时候真得好生气,还要让自已笑出来。每当出现这样的时刻,我都在想一定是自已做错了什么,才被现实这样捉弄。

    那天,看了日本电影《百元之恋》的片断,女主人公是个颓废的家伙,想通过打拳证明自已,影片的结尾,女主人公输了比赛,对着自已喜欢的人,哭着说:我想赢一次。那一瞬间,很有感触。

    毛主席写出“论持久战”时,全国才刚意识到侵华战争爆发;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开始“垄断发展”时,整个时代还不理解垄断的概念;马云提出“电子商务”的时候,很多人连电脑都没见过。如果,有一种眼光,能看透当下,看到未来,那是不是天生的?我们觊觎不了这样的“赢一次”,他们超越了自已所处的时代。

    我们的“赢一次”,更多是希望生活中出一点小彩,点缀一下色调简单的生活。

    童年的时代滋养我们,现在的时代消费我们。从感受新奇事物带来的喜悦,到把过份的精力投入到新奇事物,我们变了,环境也变了,这种过度投入带来的是不知疲倦地奔跑和追求,很累,但每个人都不敢停。跑这一路,我们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又不知道自已是收获了,还是失去了。

    狄耿斯《双城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他写得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我觉得很像现在。

    回到本文开头,我们每天对着镜子挤出一个微笑,然后出门。打开门,天气或者晴朗、或者阴沉,我们还是要走出去;时代或者快、或者慢,我们还是要赶上去;我们或者愿意,或者不愿意,都要真诚对待岁月,希望有“赢一次”的惊喜,在岁月上点缀一笔。

    80后啊,要老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0后居然经历这样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us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