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位作者讲述自己读书时候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次他翘课去看电影,谁知在电影院被父亲撞个正着,正当作者惴惴不安等着挨批时,父亲沉默了一会儿,但最后却什么话也没有说,反而从口袋里掏出了几块钱给他。
父亲的沉默,却时时鞭策着作者,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了。
作者的解释是,父亲没有责备他,没有惩罚他,只是沉默。而这种沉默的力量比责备、惩罚还要大,他感受到了父亲对他深深的信任,所以他从此“改邪归正”。
这是一个孩子犯了错,家长不惩罚,孩子自己就能改正的正面例子。可或许也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作者能够理解父亲,能够体谅父亲的良苦用心。如果换了别的孩子,或许以后他会变本加厉地翘课呢?
孩子犯了错,到底需不需要惩罚?这个问题在教育界,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
有人主张要惩罚,因为孩子必须为他所犯的错承担起责任,惩罚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而有些人却不主张惩罚,他们认为,惩罚会降低孩子的自尊心,会伤害亲子关系,弊大于利。
每种观点其实都有能站得住脚的理由,我觉得或许大家的想法还是一致的,只是对于“惩罚”这个词有不同的理解而已。
比如,有个孩子在教室的门上乱涂乱画。老师要他找来油漆,把门重新刷了一遍。主张惩罚的人,会把“刷门”看成是惩罚行为,但那些不主张惩罚的人,同样他也会让孩子用油漆去“刷门”,他们可能不把“刷门”这种行为称为“惩罚”,或许会叫“弥补错误。”
这两种说法不一样,但效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主张惩罚的人,他的意思并不是鼓励孩子犯错,对孩子犯错之后不管不问,而是他采取了一种不降低孩子自尊,不会让孩子感到痛苦的方法。说到底,他还是惩罚了孩子,只是这种方式不同于普遍意义上所讲的惩罚。
普遍意义上的惩罚,有人把它理解成体罚,好像是只有打骂孩子才能起到惩罚的教育意义,好像惩罚一定是要让孩子痛苦、难受、感觉糟糕。
打骂孩子的家长,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已。孩子在挨了打之后,可能会因为惧怕疼痛而承诺以后不犯,但孩子有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呢?当孩子长大了,不惧怕家长的打骂,会反抗家长了,这种打骂还有用吗?
惩罚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对错,以后不再犯。所以除了打骂,还有很多别的方式。只要家长保持理智,就可以找到办法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为了让惩罚合理合规,既有成效又不对孩子产生“副作用”,家长可以给自己制定如下五点规则:
1.父母要注意跟孩子讲清楚惩罚的要求
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还乱丢垃圾,家长就可以跟他说,你如果还继续不听劝告,大声喧哗,乱丢垃圾,我就要没收你一天的零花钱了。
孩子清楚惩罚的要求,他就知道在公共场合吵闹、丢垃圾是要没收零花钱的,他就会学着控制自己。
2.惩罚之前先警告,提高其警惕意识
家长不能一上来就开始惩罚孩子,而是在之前就要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抢小朋友的玩具,家长带他出去之前就要告诉他,想玩小朋友的玩具,要先征求小朋友的同意才可以玩。小朋友不同意,不能去抢,如果你抢了,妈妈就会带你离开这里。
当看到小朋友又想抢别人的玩具时,家长可以轻声地警告他:妈妈来的时候告诉过你哦,抢了玩具我就会带你离开。孩子可能就会克制自己。
3.惩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要明确
比如孩子犯了错,按照事先说好的,要给家里丢一个星期的垃圾。家长就要说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清楚明确,不会制造新的矛盾。
惩罚结束,家长就不要再去说孩子了。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新账老账一起算,把孩子以前犯的错又拿出来说一遍,这样会令孩子很反感,反而不利于孩子改正。
4.惩罚之前先解释原因
这也是惩罚的意义所在,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惩罚,让孩子心服口服,不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5.说到做到,树立权威
如果家长事先跟孩子协商,制定了惩罚措施,那就一定要说到做到。如果家长总是出尔反尔,孩子就会抱有侥幸心理,希望逃过惩罚。同时,孩子也会学着家长一样说话不算数。
如果孩子知道家长言出必行,那孩子可能更能克制自己。
惩罚孩子也是一门学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建立惩罚机制。在一些小事上,严格要求孩子。
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孩子形成比较坚强的性格,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锻炼孩子的意志和人格,培养孩子抵抗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犯错不可怕,错误也是一种学习。惩罚并不是因为孩子犯了过错,而是为了使他以后不再犯。当家长清楚了惩罚的意义,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再凭本能来处理问题。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错误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