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西方史纲50讲》读书笔记(中世纪下)

《西方史纲50讲》读书笔记(中世纪下)

作者: 零月浅浅 | 来源:发表于2019-04-03 23:54 被阅读0次

    旅行归来,赶紧刷完西方史再刷个中国史:)

    亚里士多德的回归冲击到了教权的最强项对知识和文化的主导和垄断,它意味着教权与证券的斗争升级了,从看得见的战场和宫廷进入到人的心灵和头脑。

    摆在著名神学家阿奎那面前的难题是人类历史上的顶级智力题,他的任务是把两个异智的文化体系整合成一个兼容的体系。在中国传统中,恐怕只有宋明理学用儒学的基干应对、吸收、消化融合佛教的冲击,能和阿奎那的研究相提并论。

    先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代表的神学怎么个聊不到一块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宗教观。古希腊的宗教观是多神教,总教在社会上是不重要的,奥古斯丁是一神教,而且在社会中最重要;

    第二、世界观。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是周而复始的,奥古斯丁把世界切成两半,光辉的彼岸和堕落的此岸,而且从上帝创世到末日审判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没有什么循环;

    第三,人性观。奥古斯丁认定人性就是原罪、自私、渺小、脆弱、背叛;亚里士多德对人性比较乐观,认为人不仅有善根,而且追求善业是人的本性;

    第四,政治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是最高且永恒的善业,城邦是根植于人性的最高共同体,城邦里面没有政权和教权之分;奥古斯丁认为政治只是这个堕落的彼岸里面的事情,很短暂,会消亡,国家只不过是上帝管理堕落彼岸的临时办法,教会永存,末日审判以后就没有政权了,教会则会变成最春节的教会,在天堂继续存在。

    他们两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完全针锋相对,我们来看看阿奎那是怎么把这样完全不同的世界聊成一回事~

    阿奎那的格言是:恩典并不毁弃自然,而是成全它。

    这跟耶稣处理基督教和犹太教律法的办法是一个套路,耶稣的格言是:爱并不毁弃律法,而是成全它。

    来看看阿奎那怎么捋顺宗教观的。

    首先,基督教对一神教和上帝统摄一切这一点,是绝不动摇的,不过,亚里士多德可以低于上帝、合理合法的存在。

    恩典和自然,阿奎那吧它们从同一层次的敌对关系,变成了上下层次的和谐共处关系,使得基督教传统和希腊传统融为一体。

    第二是世界观,有了宗教观的和解,世界观也就好办了。此岸和彼岸的二元划分不能动摇,世界从创世走向末日的进程不可逆转。但在阿奎那的框架下,此岸的地位被抬高了。亚里士多德发现的万物循环往复地实现自己的本性,就是此岸的真理,此岸尽管不如彼岸,但它也是上帝的安排,被亚里士多德讲的那么多知识填充得满满的,此岸看起来还是挺有价值的:)

    阿奎那把奥古斯丁秒回的暗黑色世界基调一扫而光,引入亚里士多德,告诉基督徒,此岸其实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色调一下子就变得鲜亮了,有了自信朝气蓬勃了。

    第三是人性观,基督教说的原罪不能改,但人在此岸的生活,世俗的生活,必须变得积极有为,因此亚里士多德讲的人性有善根,要追求善良事业也是人的一部分了。

    第四是政治观,政治也变得不那么灰暗被动,而是变成了一种善的事业,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必须在政治共同体当中实现自我。

    因为阿奎那学说收编了亚里士多德,使得教权乙方占据了政治优势,又通过阿奎那进一步强化了文化优势,教权在13世纪下半叶确实登上了巅峰。

    这时又出现了一群王权派理论家,他们把阿奎那学说倒过来讲,用阿奎那的旗帜来讲亚里士多德的故事:)

    关键的三条:第一,国家和教会是两回事,互不相干;第二,国家是政治共同体,是强制力,教会是精神共同体,没有强制力;第三,教会在世俗政治中必须服从国家。

    这股潮流越来越汹涌,最终摧毁了中世纪教权和政权的二元结构,国家崛起,国家独大,二元对立有变成一元的危险了。但是教会毕竟是诺亚方舟,要让它沉没哪有那么容易,除非它自作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会如何自毁长城,正因为教会出了大问题,才演化出后来的现代西方列国争霸。

    在教会分裂前,教会达到了政治巅峰,英诺森三世年轻有为,37岁登上教皇宝座,教会简直风光无限~!在教皇君主制的框架下,越来越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它的软硬实力结合让他成为西方第一强国。可悲的是,它在权利争夺的道路上越成功,就离自己的崩溃越接近,三个原因:

    第一,一个组织必须遵循自己的原则和目的,背离自己的原则和目的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就是异化。教会的原则和目的是团结基督徒,遵守上帝的诫命,主持礼仪,提升道德,看护好基督徒的灵魂,然而现在已经过界了,开始掌握军事力量,权利成了毒品。

    第二,展开权利的争夺就必然走上世俗化的道路,因为全力扣始终无法脱离兵和钱这两个事。世俗政权里的皇帝和国王,他们想尽办法要筹兵筹钱,天经地义,但是教皇、教会呢?干这个事情就是推动世俗化,是自杀。当信徒们看见教皇在争权夺利,不惜为此征兵征税,他们还会把他当做圣洁的使徒吗?这样的教皇跟自己原来鄙视的那些为了世俗离异蝇营狗苟的皇帝国王有什么区别?

    教皇参与权利争夺,避不开权利最基本的物质属性,就会主动的推动世俗化,结果导致信仰的破产,而教会最大的权利,凭借人们的信仰得到的权威,自然也就瓦解了。

    第三,权力斗争月激烈,对斗争者的要求就越高,一旦教皇稍有不慎,根基已经动摇的教会很容易毁于一旦。

    高强度的权利斗争,不仅要心狠手辣、当机立断,也要心怀理想、心胸宽广。为什么?只有手腕没有理想,那么就是刚才讲的把权利当做毒品来吸的怪物,只有理想没有手腕,就是东郭先生会被狼吃掉。这时候你会发现,权力斗争对人的考验极高,因为手腕和理想这两种素质,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兼容。

    1303年可以说是中世纪一个重要的分界线,这一年教皇被抓,教会走向了大分裂。结果就是,西方多了一个争权夺利的世俗强国,却失去了劝人向善、引领道德、看管灵魂的诺亚方舟。

    中世纪末期西方三个及其严峻的状况,第一惨状:经济走了一个大弯路,战争死了太多人。

    第二惨状,黑死病。历史学家估计欧洲人口减少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使得劳动力锐减,经济凋零,人往城市迁移,心理上无限恐慌。

    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突厥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作为西方文明长兄的拜占庭千年帝国就此落幕。

    五光十色的中世纪在末期经历了一连串刻骨铭心的低潮,经济萧条、黑死病、拜占庭灭亡,西方就是在这样一种茫然和懵懂的状态中从中世纪走进了现代,凭着这几张破牌赢得了后面的好局。

    历史的进程总是这样起起落落,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方史纲50讲》读书笔记(中世纪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wt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