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八、庙会
沙湖乡沙湖西面有一片密密的枣林。枣林中有一片郁郁的柏树林。柏树林中有一座据说是明代时候建筑的古寺,里面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法身。
这座庙宇建筑面积不大,也就是一亩地大小。面南坐北,只有一个大殿。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两侧是他的高徒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的站像。围绕大殿四周是十八罗汉的小像。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五十岁年纪,一个十五六岁。小的是附近村庄的农家子弟,自小失去了父母,老和尚把他抚养成人。他们两人就住在庙后的一排厦房里。
据说庙里的签很灵验,附近一二百里左右的人经常来庙里抽签拜佛。香火很盛,尤其是每年的四月七、八、九三天更是热闹。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沙湖乡。沙湖乡的人流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来烧香许愿、还原的人络绎不绝。鞭炮声不绝于耳,香烛之烟袅袅如云似雾。烧完香,这些香客不免要到处走走,赏赏沙湖的胜景,品品莎苑的小吃,给孩子家人带些当地的土产玩意,因此带动了当地的商业经济。有卖东卖西的,有做吃做喝的,有耍杂技卖艺的,有套圈骗钱的,有钓鱼打气枪哄小孩的,更有企业联合出资请来省内外秦腔名家演唱秦腔的。热闹非凡。引得周围村庄的男女老少来看热闹。
如果不是来沙湖做义工,我还从来没有来过沙湖呢,虽然沙湖就在我们县境内。我对佛教有点研究,但并不执着。我总认为,佛讲的是空,他要求人们做的就是顺应自然,善良无为,和道家、儒家的宗旨并没有什么差别。而顺应自然的最高境界就是随和,不执著。因而,我是遇庙就进,见佛就拜。所以,得知沙湖乡这几天举办庙会后,我就打定了主意要来看看。
沙湖乡的街道平时看起来还差不多,但今天却显得分外地狭窄和拥挤。
我在人流里穿行着,这儿看看那儿望望。人流里不仅有乡下人,还有许多衣着鲜艳时尚的城里人。他们都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街上的一切。
突然,人群涌动起来,纷纷向两边散开。响亮的锣鼓声由远及近,震耳欲聋的三眼铳嗵嗵嗵震天动地。原来,是社火队伍过来了。我忙站在路边张望。
首先过来的是高跷队伍。大都是由八九岁十来岁的男女少年儿童组成,扮着各种戏里人物的样子,踩着铿锵的锣鼓点儿缓缓前行。随后过来的是用拖拉机拉着的芯子。芯子上叠山似地有几层装扮成戏文的小孩子,或坐或站在颤巍巍的铁架子上。有《劈山救母》片段,有《断桥》片段,有《三堂会审》片段。每一辆车就是一折戏的人物。最后过来的是耍丑的。由男人装扮成画了花脸的媒婆,一路扭来扭去,不时和观众互动一下,做着各种逗人发笑的动作,惹得行人哈哈大笑。
社火队伍远去了。我慢慢穿过人群来到庙里,在香烟缭绕的佛像前虔诚地磕了一个头,然后就细细地瞻仰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
“王宏,你怎么来了?”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的老同学沙湖乡副乡长王民。
“上周周末我来你们乡敬老院做义工,听说今天有庙会,就来看个热闹。”
“走。咱两喝上两杯。我请你。”
我们来到沙湖对面的一家小饭馆,要了一荤一素两个菜,一瓶泸州老窖,边喝边聊。无非就是同学们的近况和过去。
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进了饭馆。她用心地搀扶着一个七十余岁的老妇人。“妈,这里有个位置,你坐下。你想吃啥?我给你要。”
“你看着要。你要下啥妈都爱吃。”老人幸福地笑着。
她抬起头来。原来是蕉琴。
王民顺着目光望过去,道:“你们认识?”
我点了点头。
她要了什么菜我没有听见,也没有看见。她背着我坐了下来。我只能看见她很耐心地给老人夹菜,小声细气地说话。
“那是我们乡初中的老师,叫李蕉琴。他丈夫当过我的领导,现在在镰山乡当乡长。”
“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未完待续)
注: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李跃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