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这将使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
大脑趋于节能,会不自觉地将事情分类、模块化,这些模块有些很好,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反应,高效决策。也有一些变成了偏见,让我们形成很多“应该”的看法。
什么样的才是好的原则?达利欧建议保持极度的透明和开放,同时给到可信度加权,永远都告诉自己我并“不了解所有情况,而我当下了解到的这些很可能是错的。”
“现实为了整体而趋向最优化,而不是为了个体。”
工业革命我们现在回望,会发现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对于处于当时情境下的很多人,却是各种被机器取代,失去工作的挑战。这些年一直在说人工智能又将取代很多现有职业的人的工作,对于个体而言有机会,但似乎更多的是挑战,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却是更加快的算法与绩效。
认识到这一点,其实会让我们少一些抱怨,现实本来就不会考虑每一个人的诉求,你的诉求需要你自己去争取。
“个体的激励机制必须符合群体的目标。”
这一点在书里是在前一条的前面,我放到后面来是因为我觉得前一条是客观存在的,这一条是主观可动的。当领导者确定了群体的目标以后,需要去匹配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是要符合目标的,否则就可能造成员工工作的很辛苦,没有实现群体目标的情况。
“意识到你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并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子。”
“自然的一项根本法则是,为了赢得力量,人必须努力突破极限,而这是痛苦的。”
把这两条放在一起,觉得说的是一种心态,你要决定你想成为的样子,并承担这个进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痛苦。所有的进化和突破都是脱离现有舒适圈,蝶要破蛹、小鸡破壳,都是要经历破碎才有的新生。
“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
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所有的问题都是解决方案,说的是我们看到的问题都是之前有人为了解决问题而做的解决方案。宁向东在他的管理课里说,破别人的局容易,破自己的局难。这一条原则就给出了办法,就是我们处理问题时不能只想后续的结果,需要多想一层,这样才不至于被自己困在下一个自己做的局里。
网上有句话说“我预判了你的预判”,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更进一步的思考。
“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有明确的目标——找出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规划方案——坚定地从头至尾执行方案”
大家可以根据这个步骤去做一些尝试,很重要的一点tips是,在一个步骤的时候就做这个步骤的事,不要被其他步骤干预,这个很难,也很重要。
“区别作为机器设计者的你和作为机器中工作的你。”
“把你的方案设想成一个电影剧本,然后循序渐进的思考有谁来做什么事。”
把这两条放在今天文章的最后部分,是因为发现这真的是给当下的我最好的原则建议。作为乐队指挥,我总想自己去表演某个乐器,这是本能,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之后,我需要在现实过程中进行实践,后面的一条能作为很好的实践方式,就是剧本与角色与分工,我要的是目标,我的目标是让市场良性,整体高绩效,还是让自己成为所谓明星,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