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情,打造深度课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课堂的一切反应都应该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依据。看大师的课,永远是轻松自然,可以说是一种松弛的成功,该渗透的知识点也渗透了,该教的方法也教了而且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大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胸有成竹,可以说他们是胸中有丘壑,腹内有乾坤。学完这一节,我懂得课堂上的沉默,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和加工的地方,我们要给学生搭梯子。
一、沉默现象的成因
1.学情判断的困境,就是我们与学生想脱离,我们让文本与学生也在脱离。王教授说一节课最好只设计三个环节,这些环节要螺旋上升,要给学生垫垫脚就能摸到。所以要想课堂有生长,我们必须摸准学生的起点。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如梦幻泡影。
2.对文本独特价值解读的缺失
学生最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学习也是一样,能够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所以作为教师要先学生一步去发掘,比如说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都是通过童话故事讲改变,可是改变之下有不同~~能不能改变,如何改变,这都是每篇文章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们找出改变以后,要带学生发现不一样的地方,而且讲故事的方法也不一样。
3.课堂活动单一
小学生的注意力有限,如果是一讲到底或者说同一个活动一以贯之,那就会让学生走神。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选取贴合文本的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说课堂练笔,可以换地方,从教室里到教室外,然后再回到教室。识字教学可以先学生来讲,再通过图片视频来巩固。总之要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4.师生缺少有效沟通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也会形成功能固着,教学相长就是相互促进双向奔赴。我们要多听学生的思考与提问懂得他们的思考模式与理解模式,这样就不会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学生在讲我们要听,要循着他们的思维去理解。
二、针对沉默现象的应对策略
1.善于取舍,贴合整体学情
一课一得,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要,要贴合学情,给学生最需要的知识点与能量,这样消化吸收才会高效。
2.善于比较,发现文本个性
小学阶段,比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对比就没有思考,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文本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那样只会死气沉沉。
3.善于改变,丰富课堂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有丰富的教学机智,懂得灵活变通。主要是对文本有自己的领悟,对学情有准确的把握。
4.善于倾听,抓住学生困惑,以生为本,懂得让位与服务。知道自己的教学都是听从学生。我们要理性看待沉默,从己出发,让位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