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学习的主题是《遵守规则》。 四班的孩子们自主复习各种乱象,被我拿来用在了课堂。三班的孩子却是乖多了,复习时积极投入,我巡视了好几遍,就发现两个隐蔽的“走神儿”者,在班级嗷嗷的背书声中兀自呆愣着,也很投入,经提醒后面有羞涩,那就这样吧,知道错了改就好。
背诵投入,效果一定好吗?我用他们综合评价的学号盲抽检查,“15号”,起来一个调皮鬼。
“老师,你太会叫了!我没背过!”
“不对,你刚才不是很认真吗?皱着眉头使劲儿往脑子里塞的模样”……
伴随同学们的笑声,他捂脸扭身……
“后面…”磕磕绊绊背诵……“再后面…”没背过……“继续……”一排站起,一个顺利通过,一个磕绊中努力,其余痛快“没背过”,站着自娱同乐……好嘛,原来另一种不守规则叫做假装努力,或者叫做阳奉阴违,“同学们,你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守规则的方式,扩大了认知,亲自做反面教材,向你们致敬!”哈哈哈的笑声中,终于认错“改了,老师……”
好戏继续。一个案例引发了思考。

对三种观点,我们找到了观点持有者的问题所在,那就是在遵守规则上分别是缺乏自律,完全依靠他律,以及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这些观点的分析虽然有了答案,但看学生的表现并没有多大触动。于是我推而广之,这些表现在同学们身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自习课说话的同学可能会如此辩解:
第一种,‘老师,大家都在说话,你为什么光罚我啊?’,这是什么情况?——缺乏自律,光看别人不看自己!
第二种,‘老师,班长没管啊,班里很乱!’这是那种情况?——遵守规则,完全依靠他律。
第三种,‘老师,我在问作业或者我在问问题,不是乱说话。’——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做正确的事也要分时间、场合。
“ 老师,你很懂啊!”听到这些回答学生会心而笑,这些常用伎俩背后的小心思被透视,是不是以后会把心态放正,正确对待规则呢。课堂上说得都不错,但愿行动亦如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