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通证:信用证券化

作者: 嗨的哥尔 | 来源:发表于2018-04-15 11:28 被阅读269次

    我经常去KFC吃早餐,所以干脆买了一张它们在支付宝卖的电子早餐月卡,结果有段时间我天天早餐直奔KFC…

    某种意义上,我其实是买了KFC的债。这债的背后是KFC用它的信用背书,承诺我先付给它50元,以后每消费一次早餐,它就还一半的费用给我(就是半价的意思)。如果我这个月去的多,这些返还的费用可以远超过50元的支出。如果KFC在我出示这张债务凭证的时候,无动于衷不履行承诺,相当于债务违约,那么它的信用就受损,会影响它后边继续发债。

    债的背后,是信用。金融世界里的物种,大都是对信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量化和变通。

    1.从代币到通证

    (本文的观点,请你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被任何人误导,包括我。)

    上一篇文章,说的是从信息互联网升级到价值互联网的必要性,当中的关键就是构建可编程的信任。

    这次,我憋了一口气来讲未来一个新维度的事物,这是关于区块链金融的一个认知升维。

    我绝不是第一个理解这件事情的人,但我可能是第一个试图把这新事物、新维度的逻辑说的足够清楚的人。

    (这么说,你理解本文的价值了吗。)

    很长一段时间里,币圈和链圈的人把Token称为代币,它指的是市场上各种区块链项目里用的数字货币。

    项目方通过ICO或者私募来募集资金。即,参与私募的投资人拿自己手头的比特币和以太坊去投资这个项目,换取项目方发放的属于该项目的新币。这些新币未来可能会上区块链交易所公开交易,那么就相当于传统金融里从私募阶段走向二级市场。投资人手里的代币,变成了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的股票。

    在大部分人看来,Token类似股票,也是一种投资或炒作的工具。但这样的认知就像歌星猫王曾经是司机,所以永远只能是司机,你只能让他开车一样,忽视了他另外的潜力。

    Token被称为「通证」,才刚刚开始流行。

    「通证」这个新词,你基本不会在任何中文的书里,主流媒体里看到它,最新的金融学、经济学、IT学科、得到专栏里你也不会看到它。

    中文世界里这个概念真正诞生才几个月!

    在参与区块链投资,操作数字钱包、收发代币的过程中,我渐渐理解token作为通证的潜力。

    对通证的理解,会把人群劈成两半。一半是懂它使用它的人,一半是不懂它无法使用它的人。

    10年前,我们并不知道二维码有多大的意义,不就是比条形码多一些存储字节吗?而现在,它无处不在,连去买个水果都可以扫码支付的时候,你大概就感知到二维码和条形码的区别了。

    同样的,从2G、3G到4G,表面上是通信带宽的提升,实际上,那可能是摩托车、汽车和高铁的区别。

    高维度的事物能向下兼容低维度,但用低维度的视角理解不了高纬度产生的新应用和新使用场景。

    通证,是个新维度。

    比特创业营创始人——点付大头,他的公众号名字,赫然写着「通证经济学」。通证搞不好真能成为未来载入经济学教科书的一个概念。

    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先梳理一下金融历史。

    2.国债,东西方的分野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即公元16世纪后,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从金融的角度看,学者找到了它的分野。

    著名的金融学者James MacDonald做过研究《A free nation deep in dept:financial roots of  democracy》,他发现直到明朝的中国都是藏宝于国库。而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却从那时开始天天发债。

    17世纪到20世纪,400年间历史发生了奇妙的逆袭。当西方列强拿着洋枪洋炮打入中国的时候,清政府委屈的就像诺基亚的CEO:

    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因为那时的东方只靠税收,而税收是一种全民性、强制性的手段。国债则是局部性的契约化的。欧洲通过发债,学会了「向未来融资」,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向外扩张、掠夺资源,激发民间和社会创造力,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就好像有两个单位,一个是从每个员工的工资里拿点回扣。一个是员工可以通过自愿持股分享收益(就好像华为)。后者往往更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国家层面也是同样道理。

    3.货币和债务

    为什么说金融世界的物种源于债务和信用?

    信用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不是起源于物物交换,而是起源于债务。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存粹的物物交换时代,即便是原始时代的牛、盐、石头、金属货币也是作为货币存在,作用就是帮我们度量交换中形成的债务关系。

    17世纪英格兰有个银行财团借给国王120英镑,然后就发行了120万英镑债务的欠条。欠条盖上了王室印章,代表国王批准。任何希望向财团借钱的居民想把自己的钱存入这银行的居民,都有权使用国王的欠条来支付。这就意味着一笔巨额的王室债务在整个英国流通起来。王室的债务被货币化了。

    所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央行—英格兰银行,就是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法定货币的发行也是以债务为基础。

    在中国,公社化时代的饭票、布票,几乎就是那时候事实上的货币(比钱管用)。那张票的就是债务凭证,即公社欠你一单位的粮食、一单位的布料的证明。它以公社的信用担保。

    债务是大部分金融产品的起源,而债的背后是信用。

    我们为什么会信任一张代表货币的纸呢?因为背后是一个权威体的信用背书。不管这个权威是国家、还是一个酋长、村代表……甚至是一套共同维护的难以篡改的代码。

    4.Q币和电子票据

    我们所知道的Q币,是用来购买腾讯的虚拟商品和服务的凭证。是一种腾讯公司和q币使用者之间的债务关系,腾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你确实能够使用q币兑换所承诺的服务。和许多虚拟积分、虚拟资产一样,你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只在特定范围内使用的孤岛货币,或者说低配版的货币。

    它们离真正货币的距离,只差一个环节——提现。我们所谓的提现,就是指可以换成一个广泛认可的高流通性货币。Q币一旦能直接提现成人民币,那么它就是货币,它和人民币之间就开始产生了汇率。

    而我们所说的各种票据,比如我们购买的电影票,活动门票,春运的火车票、信用卡的消费积分,其实全部都是一套约定好的债务关系。它们都可以理解为低配版的货币。

    低配版货币和正式版货币的差别,相当于局域网和互联网的差别,说到底是适用范围的不同。

    春运黄牛党囤积的火车票和前面说的KFC的电子月票,也是这么回事。如果市场上对这个月票或者火车票的需求突然特别高,供不应求,就能催生场外交易。那么在特定的时空里它就成了可流通的货币。低配突然就变高配。

    说到这里,我依稀记得大学时代,男同学门排队买点卡的盛况。更有通过买卖游戏点卡或者高级游戏装备赚钱的故事。不就跟我们说的公社化年代里的粮票、布票差不多了吗?

    各种形式的货币、票券的差别主要是信用背书的强弱,辐射和适用范围的大小不同罢了。

    5.通证,金融变异体

    回到正题,通证跟上面说的这些有什么关系?

    上面我们讲了货币、债务、电子票据、甚至是信用卡积分、虚拟道具资产等等金融物种……本质上都是信用和债务的量化形式。

    而通证,其实是一种能承载上述所有金融产品功能的物种。

    比如比特币网络的token,就是BTC,它代表的就是一种数字货币。而各种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约开发的ERC20标准的代币,它们所代表的就几乎可以映射到现实世界里的各种金融物种了。

    它可以是股票、可以是债券、可以是积分、票据、资产等等等等。这一切的区别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生产并发行这个token的人和机构,它们对这个债务关系的承诺是什么。

    KFC的月卡,给我的承诺是可以退回早餐的一半费用。这是靠KFC发行,并履行一致的承诺来维系的一个金融属性。假如kfc不履行,那属性就不存在。

    聪明人可能会问,目前市场上金融产品这么丰富的前提下,你发明一个通证只是一样的实现上述那些功能,那它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这是个好问题,我们再一次接近问题的核心了。

    「通证」可以囊括我们所知道的金融世界里的那些物种,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可变异和融合的物种,可以在不同类型之间切换和融合。

    在传统金融里,不同属性的金融产品,彼此之间楚河汉界还是比较分明的。但在区块链里,这条界限被打通了,不同金融属性之间卿卿我我,不仅产生了化学反应,还产生了新的后代……

    这就好像,以前番茄是番茄,鸡蛋是鸡蛋,它们这辈子注定是不会相遇的。谁知道,区块链就像一口锅,在里面番茄和鸡蛋激情互动,变成了番茄炒蛋。

    只要给一口锅,厨神们能让各种食材相互遇见。同样的给你一个Token,设计者就能放飞想象,产生各种金融生物。

    这可能是从技术层面上,第一次使得信用和债务关系,有了被自由编程和设计的可能。

    通证变成了一种更好的投射现实世界里面各种微妙信用关系的工具。即信用可以被充分的证券化。

    就好像家里的电视机,从黑白变成了彩电,看到的人和景物更生动了。因为里面的像素点更细,能投射更多种色彩。

    6.MVE,最小可行性经济体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因为Token的出现,17世纪欧洲的金融革命似乎可以已零成本的方式,在一些个体和社群里重演 。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欧洲发明了国债这种融资方式,实现了华丽逆袭。而我也看到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渐渐出现了一些趋势。

    刚开始是区块链项目发自己的token,后来区块链交易所也发行了token,再后来连做钱包app的也发token,然后是一些社群开始发token……这么推演下去,我猜将来会变成一些个人也开始发自己的token。

    这是可能的,因为那个技术壁垒不见了,那个界限也不存在了。在这口锅面前,厨师是一个团队还是个人也没关系了。

    Token不过是发行方对自身信用、债务关系的投射。

    17世纪,欧洲国家学会了发国债,那么现在,社群可以发行「社群债」,个人可以发现「人债」……导致东西方分流的那颗种子,此刻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出现在任何人和组织的面前。

    金融从未离每一个人这么近……

    如果我们脑洞开再大一点,不凡假设一下。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精益创业和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这些概念已经凸显。

    互联网是信息无死角光速传播的互联网,而区块链是资产无死角传播的互联网。

    对于互联网的MVP来说,最重要的是设计一套最简单的产品原型,让它传播辐射到大范围的人群,从而在用户的使用中迭代进化。

    那么对于区块链所谓价值互联网来说,我们一个假设一种MVE( Minimum Viable economies,最小可行性经济体)的概念。即除了可以设计一套产品原型,还能结合适当的债务关系设计。使得一个项目从产品研发起就从功能到社群融资都具备更高概率拓展的可能性。

    仔细想想,比特币不就是这样的体系吗?他是从产品到债务关系都设计好的一套原型。用了8年,变成市值超一千亿美元的经济体……这完全靠产品自身在现实世界里自演化。

    这么说,中本聪就是MVE界的鼻祖了啊。

    手持TOKEN通证这口锅,金融世界只能生产番茄、生产蛋,还可以生产番茄炒蛋。

    在未来,一部分的社群和一部分的个体也许将因为「通证」而崛起,就像当年西方如何撬开东方的大门一样。

    于是,我突然想到了未来那些有助于建立这种通证型社群的应用,有助于各类通证自由收发的应用,有助于建立社群经济体的应用或许将成为一个最大风口?

    (目前看来mixin和imtoken等等聊天工具和钱包也许有这样的可能,注意,这不是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

    得到专栏:《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076-货币真的起源于物物交换?)

    James MacDonald:《A free nation deep in dept:financial roots of  democracy》

    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

    刘润:《比特币为什么会有今天这么大价值?》(公众号)

    张健:《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


    知识星球:区块链投资黑客

    公众号:悟能时刻首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来的通证:信用证券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d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