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守静,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不解释原文,基于原文,给出我理解的学习中的几个阶段:
我刚开始读书学习时,心总是定不下来,往往是一边读书,还一边想着我淘宝买的水果什么时候到?几点去接儿子比较合适?今天放学后他会想在幼儿园玩多久?今天网上的一个差评,应该怎么回复比较合适?
这种一边读书一边想事的状态,很累。但却又很难自我控制,科学解释这是人大脑的基本工作原理,一心多用,只有如此才能规避自然生存的风险。
但在现代社会,不存在生存风险时,这个基因自带的功能,就成了困扰我专心做事的绊脚石。阳明先生称之为“人欲”。
为了让自己心定下来,可以先打坐,静心。当然打坐,冥想等书籍很多,随便找一本都有具体方法,我去年经常练习冥想,冥想会让我进入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心很静,很舒服,而阳明先生说了,这是“枯禅。”心定下来只是一个基本入门路径,不是目的,目的是静心后的反观觉知,觉知自己的人欲,诸如好名,好利之心,自己的贪嗔好恶之心,自己的为什么大喜,为什么生气?为什么羡慕?为什么嫉妒?这些心生起时,能被觉知到。这个觉知的功夫,就叫“省察克制”。
一旦觉知到自己“惰心”了,就可以在这上面下功夫,克制“惰心”带来的内耗,专注于读书学习本身。一旦觉知到自己的“怒心”了,就可以问问自己“怒心”背后的欲念是什么,从而观察这与自己的人生方向相违背,“怒心”也就化解了。这种“省察克制”的功夫,是心定后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省察克制后的反省与改过,反省和省察克制有点儿类似,我理解的反省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
假设一位顾客投诉,说我们蛋糕里面有鸡蛋壳。面对投诉,“前中后”三阶段的反省,会带来完全不同结果。事前:防范,细化工作流程。事中:道歉,并改进工作流程。事后:首先认为顾客找茬,应对方式是解释,之后才意识到自身工作没做好,然后开始改进。我们省察克制的目的,是让自己做到事前觉知,事前反省,这样投诉根本不会发生。
省察克制,反观觉照。看起来是觉知自己的七情六欲,一旦发现,马上去掉。就像猫抓老鼠,一旦逮住老鼠就死定了,对自己的私心私欲也一样,不可自我姑息。好名,好利,好货的心少了,才能到“中”的境界。
“省察克制”修心性这事,是一辈子功夫,不死不休。只有将自己的私欲克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心存天道,处处思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