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方块心理
甘肃女孩遭猥亵跳楼:楼下人群为何如此冷漠?深度

甘肃女孩遭猥亵跳楼:楼下人群为何如此冷漠?深度

作者: 方块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17:31 被阅读177次

    2018年6月20日,甘肃庆阳,一个女孩坐在高楼的窗沿边,高原的风轻拂裙摆,楼下有几百人抬头仰望,在欢呼,像等待一场盛大的节日,只有一个女孩心生悲苦,坐在那儿,不知所措。

    一位年轻的消防员奉命救援,当他接近这个女孩,他看到了笑嘻嘻的死神,死神对女孩说:为了等你跳下来,我在楼顶晒了一个小时太阳,倒是跳啊,骚年。

    年轻的消防员克服没有气垫的恐惧,但更大的恐惧袭来,他看到女孩答应死神的要求,女孩泪眼朦胧,看不到救她的他,在几十万人的城市里,除了女孩,没有人比他更孤立无援了。

    我们年轻的消防员将手伸过去,但女孩向着死神伸过了手……“哥,谢谢你,我走了!”女孩主动松开了那只可以求生的手,一声的坠响,地面升腾了哄然大笑,19岁一缕魂魄,化为渴血者的饱餐。

    年轻的消防员哭了,哭的如此撕心裂肺,哭声回荡在庆阳市上空,自责没有在最后时刻拉她上来,一个勇敢,坚毅的消防官兵,在窗台上哭的像一个小孩.........

    他以他的痛哭,泪水和悲嚎送了女孩今生最后一程……而这座城市渐渐地冰冷起来,在酷热的六月天空下,如一座巨大的冰雕。

    女孩跳下去的那个瞬间:天台上一个人的哭声与底下一群人集体的笑声,仿佛又让我回想起了100年前鲁迅笔下一张张蒙住双眼、丑陋的面具!

    我被人性的麻木、冷漠、丑陋所震惊。我为这个离去的女孩惋惜,为痛哭的消防员难过。

    可当我知道女孩为何要自杀时,我发现现实远比我看到的要残酷的多。强奸未遂禽兽的班主任,只有利弊的学校,教导主任“你看,反正你也没有被强奸到,不如就此算了吧!”,视女孩为异类的同学,认为吴某的行为轻微,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的检察院......如同一颗颗核弹,轰炸这我20多年来建立起来的认知。

    从小到大,我们被告知邪不压正,正义总是站在多数人的一边,遇到困难,侵害要告诉老师,家长,寻求社会帮助,可是当侵害就来源于老师,来源于学校,来源于社会呢......

    我心中无数次设想,如果当女孩将事情告诉学校心理老师后,老师及时报警了呢?如果教导主任没有所谓的利弊举报了吴老师呢?如果警察立案逮捕了吴老师呢?如果学校同学们能多一份理解与关心呢?如果当女孩坐在高楼的窗沿边时,她收到的是让她活下去的鼓励呢?或许……或许消防员的哭声就能转变为她考入大学后与室友们欢心的笑声。

    可惜,没有如果,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发生,谁也无法挽回。女孩已坠,芳华已逝。愿天堂没有纷扰,愿天堂充满善意。

    生活中我们总是发现世间善良是大多数,冷漠的人是少数的,可是为何当女孩坐在高楼的窗沿边时,却有那么多冷漠的人,难道说在那时刚好所有冷漠的人都聚集在了楼下?

    或许你也可能认识在楼下或者是网络上说着“怎么还不跳”的人,TA在生活中也曾帮助过你,可为何这时的他们却如此的麻木,冷漠,成为最终将女孩推向死亡的那双手。人还是这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做人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和当他置身于一个群体当中之时,他的心理状态、他的个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最为典型的心理现象就是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的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去个性化的程度,在各个群体中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组成群体的成员愈多,去个性化的程度就愈高,当去个性化的程度越高时,群体成员的行为也愈自由,也就愈不加约束,所造成的破坏性也就愈大。

    心理学家金巴尔多设计了一个以女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实验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四个女学生组成。他告诉她们说,她们正在参加一项关于人类移情作用的研究,要求她们对隔壁房间的一个女学生施行电击。学生可以从一面单向镜里看到实验目标。

    实际上,目标被试并未受到电击,但是她们的哭喊、痉挛的痛苦的面部表情看起来却十分真实,以至于使折磨她的人认为,她们的“电击”正使她蒙受很大的痛苦。

    实验者安排的四个女学生组成的各个小组在下述两种条件下施行电击。

    第一种条件,女学生穿上宽大的实验室工作服,用头巾包住面孔,相互之间不作介绍,在实验人员对她们解释这项研究的程序时,也不称呼她们的名字。此外,这种实验在半黑暗中进行。这种环境叫做“去个性化环境”。这显然是为了降低个性及其责任性。

    另一种条件与之相反,它强调个性。由四个女学生组成的各个小组成员都穿她们平时的服装,挂上写着名字的标签。在给她们讲解要领时,研究人员有礼貌地用她们的名字称呼她们。房间里开着灯,照得很亮,小组的成员互相看着很清楚。在这第二种条件下,每个被试的个性都着重作了记录。

    实验结果表明,去个性化小组的成员对受害者施行电击的时间几乎是有个性小组的成员施行电击时间的两倍。

    当人们处于在群体中产生一种谁也不知道他是谁,以及他在干什么的想法,责任感降低,就会产生一种类似于安全感的心理体验,他就会任意行动,为所欲为,不受规范的约束,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情来。于是,好人变坏了,善良的人变恶了。

    群体就只有坏结果吗?

    不是的,在群体中我们确实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但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行为也很容易影响到其他人。如果我们在群体中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呢?

    6月7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91路公交车途中遇一辆拖拉机横翻路中间,木材洒落,有人被困。司机立即靠边停车,询问乘客要不要救人?乘客集体回应“救!”热心乘客们一同帮忙挪开树桩,不少路过的市民也纷纷加入营救的队伍。在大伙的齐心协力下,只用了2分钟的时间,便救出了压在底下的伤者。

    所以,当我们在群体中时,请坚守自己的道德感,责任感,成为高呼“救”的一员;请给与这个世界多点善意.这个世界活着很艰辛,死去很容易;请抱着对生命的敬畏,珍爱生命、温柔而善意的活着。

    愿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对待!!!

    方块指北:

    自杀是一种具有隐秘性和策划性的行为,一旦发生将很难挽回,不过在真正实施自杀之前,其实是有预兆的,如果身边的人能够细心留意到,并加以关怀和科学陪伴,那么将会是给自杀者的最后一线生机。

    ​自杀者在实施自杀前的征兆有:

    1、性格、情绪发生巨大转变:性格方面比如原来内向的人,突然变得外向,原来话多的人,突然变得话少,反之亦然。总之,感觉这个人变得像不认识了一样;情绪方面表现出长期或者因应激事件突然导致的中重度焦虑、抑郁、惊恐、强迫或狂躁等;

    2、在他人看来“恍恍惚惚”,不在状态:比如经常答非所问,做什么都心不在焉,说错话、做错事,哪怕只是一些简单的事情等;

    3、有大量退缩行为:比如不上学、不上班,把自己关在家里,作息不规律,大量的抽烟、喝酒,甚至注射毒品,极端的花钱,自伤、自残,失踪等;

    4、谈论、查找或书写死亡、生命的意义、自杀等;

    5、托人、托物:向亲友托咐对于自己重要的人或物。

    如果符合以上特征越多,那么实施自杀的机率就越大。

    一旦确认身边的人想要自杀,那么制止自杀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科学陪伴。

    1、对于想要自杀者的陪伴是全天候、不离左右、如影随行的陪伴,并给予当事者衣食住行方面的照顾;

    2、陪同者在陪伴时需要随时做到很好的倾听:每当当事者想要说话时,陪同者应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活动,转向当事者做倾听的准备,倾听的过程中不打断、不评价当事者的话语,最好的回应是边听边点头,或说我知道了;大多当事者其实是不太愿意说话的,陪同者可以说一些身边发生的事,跟当事人有关的人、事等,帮助当事人建立与外界的连接,切忌对当事人问东问西,尤其是问自杀的原因;

    3、在陪同和互动的过程中切忌以下几点:不要劝慰当事人,说人生多么美好,没有过不去的坎等;不要批评、责怪、抱怨、谩骂、质问当事人;也不要哀求当事人,说你不在了,我怎么办等等;所有的这些行为和言语都会伤害到当事人,使当事人觉得内疚、无力,甚至愤怒。

    4、专业干预,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当想要并打算实施自杀者,经过家里或身边人的有效、科学陪伴,情绪稍微稳定下来以后,需要陪同当事者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完成必不可少的专业干预,才能很大程度上预防当事者再次复燃想要自杀的念头和实施自杀的行为。

    每一个人在状态好的时候,都能明白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可贵,但是,当一个人跌入人生的低谷,陷入心灵的困境时,整个世界都灰暗了,看不到阳光,感受不到温暖,看不到希望,只有无尽的孤寂、困苦和哀伤。

    因此,请给身边焦躁的人多一份耐心,给身边心情低落的人多一份微笑与阳光,给身边不会表达和展现自己的人多一份理解与尊重;当然,如果当你心情低落,充满压力和疲倦时,请记得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放松心情,找到适合的方式释放压力,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安康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7aa54fee8a71:深度?除了前面叙事部分,后面那所谓的深度换到别的事件也能用
      • 阳光明媚lcx:看了好多次了,在这儿又看到还是心情沉重无比!

      本文标题:甘肃女孩遭猥亵跳楼:楼下人群为何如此冷漠?深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fn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