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笔记11:《绘本为什么这么好》第7讲

阅读笔记11:《绘本为什么这么好》第7讲

作者: 与吾论辞 | 来源:发表于2022-08-23 22:34 被阅读0次

优秀的绘本都蕴含哲学和心理学,体现自我建构,这一特质使绘本在开启、发展儿童的心智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哲学是对智慧不断追寻的过程,从对身边不解的东西开始感到惊奇,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产生疑问,在惊奇中开始哲学思考。儿童的哲学思考常常发端于日常生活,行进于想象世界,很多问题对他们都是重大发现,孩子是主动的探究者、寻求智慧的冒险家。但儿童的哲学思考,不能以成人本位的标准进行评判,而应以儿童的方式进行哲学思考。他们拥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方式,也与成人的哲学论述有不同的存在形态。


绘本中的哲学
涉及哲学内容的童书有三类:用文学形式直接面向儿童谈哲学问题、故事里蕴含哲学问题、直接表现儿童哲学思考行为

《黄木偶和粉木偶》——对话形式的哲学绘本
   两个木头做的小人儿探讨自己从哪里来,做什么,这些话题就是经典的哲学问题,在对话中,黄木偶认为自己的出现是个偶然,粉木偶认为是有人做出来,这种推论的逻辑和方法就具有了哲学性质。这场讨论看似在故事结尾以不了了之的方式结束,但在不断的追问下,孩子在阅读中也会引发自己思维的挑战,开启他们的哲学思考

《失落的一角》—— 故事简单、哲学意蕴十足
缺了一角的圆,寻找失落的一角。在不同滚动中,它遇见了各种不同的角,也出现了各种状况,直到遇见了一个很合适的角,组成了一个圆。它滚得越来越快,再也无法享受身边的风景。于是,它停下来,放下那一角,让自己重新慢慢的向前滚动。圆的经历好似我们的人生,寻找缺失的一角很艰难,即便找到合适的,却可能失去曾经的快乐。追寻圆满还是享受缺失,只有在经历之后才有更深刻的感触,故事看似简单却充满人生的哲学意味。

《活了100万次的猫》—— 真正自我的追寻,另一种圆满的人生
一只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别人为这只猫哭泣,但猫却从没有哭过,它变得不在乎自己,最后它成了一只野猫,并遇到了一只白猫。当这只白猫安静的离开时,猫哭了一百万次,静静的躺在白猫身边,不再重生。之前的每一次重生,猫只是别人的猫,为别人而活。但这一次猫为自己而生、为自己而活,获得了真正的自我、真实的自我。这种对自我的寻找,就是一种建构,绘本也需要帮助儿童寻找真实的自己。

《绝妙的馊主意》—— 看似不是表现哲学问题,其实蕴含深刻哲理
在一个小屋子里,住着一家九口人,哭闹的生活让男主人不胜其烦,于是寻找长老出主意。长老让男主人把鸡鸭牛羊全部赶紧屋子和家人同住,拥挤的房子更加吵闹。男主人只好再次请长老出主意,长老让男主人把鸡鸭牛羊赶出屋子,此时全家人觉得家里十分安静与宽敞。房屋并没有实质变化,但因为住在里面的人经历发生了变化,因此他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这就是本否定绝对真理的绘本,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好坏,情绪、心态、标准都会因具体的环境、时间、条件,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哲学的相对论所思考的问题。


绘本中的心理学
绘本除了蕴含哲学思想外,还蕴含心理学。

《彼得的椅子》—— 成长故事中的心理分析
因为家中的小妹妹,彼得的东西都变成了妹妹的东西,在彼得的心理认知上,认为自己不被家人关注,而选用了出走的方法,但最后发现家人还是爱自己的,并选择把椅子漆成粉色让妹妹坐的和解方式。这其中就蕴藏着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深度。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彼得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成长。

故事的开头,彼得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彼得认为家人只关注新来的妹妹,自己的东西也变成了妹妹的,自己被忽略了。这在彼得心里是一种强烈的、真实的心理感受;于是彼得用出走的方式提出反抗,希望获得家人的重新关注,也确认家人是否还爱着自己;当彼得发现自己的蓝椅子已经坐不下时,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而此时妈妈喊彼得回家吃饭,并特别强调准备了特别的菜,这是为彼得准备的;因此彼得了解到家人对自己的爱与关注,也让自己的态度有了转变。

给幼儿的绘本,往往表现儿童意识的深层心理,他们或许不自知,但行为却受其支配。幼儿的很多行为都是自我主张的表现,对自我意识的形成非常重要。离家出走、摔东西都是自我意识中的消极面,但彼得最后意识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提出把椅子漆成粉色,这就变成了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

儿童文学的心理学是特殊形态的心理学,是感性心理学;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更为感谢,更具有心理学的质感。

《我的秘密朋友阿德》—— 接近自我的隐秘精神存在
当小女孩遇到麻烦时,“阿德”就会出现帮助小女孩解决麻烦。很明显这个阿德是小女孩心中的精神存在,如果说小女孩是本我,那么“阿德”就是小女孩的宾我。“阿德”是小女孩主观的心理现象,是心理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更积极、更有力量、更有办法。

故事中提到两件由阿德解决的麻烦——被人欺负、从噩梦中醒来。阿德的出现带给小女孩勇气、光明和温暖,这些积极的方式也让小女孩有了更多的成长。而阿德以兔子的形象出现,也在于兔子本身给人以温顺的感知,是小女孩对另一个“自我”的心理需求。在阿德的陪伴下,小女孩很幸运的拥有了一个积极地、有力量的自我,实现自己的自我成长。

绘本所表现的内容与儿童的心智世界直接相关,不能以成人的思维进行哲学思考,儿童具有哲学思考的能力,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孩子会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这种思考,恰恰会触及到根本的哲学问题。绘本中的心理学透射着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情绪,反映着作者对儿童世界真切、敏锐的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笔记11:《绘本为什么这么好》第7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gg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