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头条
关于祠堂的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关于祠堂的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作者: 祠典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23:42 被阅读0次
祠堂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的用处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痛心之余,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少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部分祠堂得以保存,甚慰。

祠堂基本结构

      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问,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单进、单路祠堂: 即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如刘猛将祠、王绂、陆羽祠,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

(二)两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颐祠,这是惠山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三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前者如顾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后者如张中丞祠、原陆宣公祠,这也是惠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四)四进祠堂: 即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如原华孝子祠、春申君祠、扬四褒祠、昭忠祠,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五)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 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如王恩绶祠,是平面布局为最完整的三路四进式;张中丞庙为两路三进式(西路由许远殿、鲁班殿、垂花厅组成);邵宝祠为两路三进式(有北路超然堂)。

宗祠类祠堂

(一)总祠

      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它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如惠山原上河塘33号紫阳书院中文昌祠内祭祀先贤朱熹,既是无锡周边各县朱氐祭祀的总祠,也是儒生们公祀的场所。规模虽不及朱子原藉徽国文公朱子大统宗祠恢宏,但在惠山古镇内却是一座名胜之地,建造于元代的古华山庄、明代时被贾应壁改为栖隐园的旧址上。院内池亭假山布置极佳,濒惠山浜寺塘泾有溪山第一楼,可西眺九龙金芙蓉,俯视溪南百尺松。还有原大士庵所遗的藕花池,可惜屡有损毁。另一所钱武肃王祠,也是一座较大的合族共建、很出名的无锡钱氏合族共祀的总祠,原祠内祠楼高耸,有光远楼、锦树楼、见山楼、饮福楼、厢楼及五王殿等五楼,在购得寄畅园西南一隅,不足四分二里地的有限空间内,五楼林立中设一殿,供奉祭祀五王先祖。

      华孝子祠也是无锡地域内一个庞大的华氏族系、合族共建、长期共祀的重要总祠的典型代表,其规制完整,建筑古朴精美,而且保存完好。

(二)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的,惠山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凡在无锡地区和乡镇的一些门族,只要有条件和机会,总是希望能在惠山的祠群里,以合族的力量占得一祠之所,而且惠山名胜多,既近城又靠山.风水环境好,又有水、陆通衙,便于各地族众聚集会祀。这里宗祠门楼罗列,是十分抢眼的地方,也是门第族望光宗耀祖、互相攀比的重要场所,也是宗族史、宗族文化和酿造宗族世家精神的标志。在惠山的宗祠里,可从其建筑规制门阀,见其整个家族宗族的经济实力;从其祠堂的管理和祭祀的水平则可知其后的文化素质;从其宗桐所出的贤达官爵可以明白该宗族的地位势力;从其家训族规之水准,更可观其家族、宗族的精神。

(三)支祠

      支祠为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房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礼记·大传》中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即迁之宗。”支祠主祀的不是始祖(即别子),而是高祖以内五世之祖,是支房派系尊祖之处。通常祠堂建筑的规模形制,要低于同宗的宗祠、总祠。

(四)家祠

      家祠为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无锡俗称为“家堂”,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古代的庙制和祭祀是国之大礼,建庙立祠是一种与皇权有关的事,只有天子、诸候、郡王可设较大的宗庙祠宇。“庶人无庙,祭于其寝”,普通老百姓未经官方批准是不能建庙造祠立牌坊的,只能祭祖宗于自己居住的屋内。但这种家祠、家庙,还不是具有宗法意义的宗祠。一直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的<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祀始祖》奏疏中,提出诏令天下臣民,冬至祭厥初生民之始祖.立春以祭始祖以下高祖……的建议,并在嘉靖十五年间得到了明世宗的采纳。准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后,宗祠才遍及天下。家堂、家庙等合主户之祠从形式上变成有宗法意义的家桐。家祠祭祀的范围仍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转载)


    更多精彩祠堂信息,请长按二维码,或进入宗祠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祠堂的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lf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