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也谈许知远

也谈许知远

作者: 老木三观 | 来源:发表于2017-09-11 08:45 被阅读1905次
@许知远 图片_来源网络

2017年七夕节的这一天上午,北京的三里屯街头显得格外热闹、与众不同,一辆快餐车成为了大家议论的焦点。没有人会想到,包装精美的快餐盒里竟然卖的不是香喷喷的盒饭,而是快餐哥精心打包好的图书。树立在快餐车旁边的易拉宝上醒目的标着“十三邀,不卖快餐”、“带着偏见看世界”的字样。在陆陆续续的几十人排队购买的人群里,有一个人站在中央,给每个前来购买“快餐”的人一一签名,并与他们认真交谈——这个人就是许知远。

这是许知远在为他与腾讯新闻联合制作的一档清谈节目《十三邀》第二季归来,做得一个线下预热活动——三里屯外卖事件。活动出色的策划和创意,在当天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和购买。甚至有网友发微博说,“没错,我就是买了这盒饭的人。我只想说,买了,你会对不起肚子,但是不买,愧对于脑子。”

(1)

在接下来上线的《十三邀》第一期——对话制作人马东,让不冷不热的《十三邀》意外走红,也让许知远在互联网上着实火了一把,被推上风口浪尖,受到网友广泛的热议。

但是这次许知远的走红,别扭的就如同他本人一样尴尬,因为与马东对话的不够精明和圆滑,抛出的问题数次被怼回而被网友诟病——尬聊、没脑子。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说起许知远,最初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几年前与人在谈论中国“独立书店”的生存状况时,无意中得知他就是先锋书店单向街的创始人,是一个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所以潜意识里一直以为许知远就是一个五十年代出生的成功老头儿。当第一次在互联网上看到他的新闻照片时,除了年龄颇感意外,很符合他在我内心里的文人形象和气质,而且还多了一丝不羁与可爱。

北大出身的他,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郭峰同款的卷曲长发,玉米须,长年一副黑边眼镜,笑起来两眼自然眯成一条缝,色迷迷的脸上略带羞涩,粗鄙的像一张砂纸。因为和高晓松同校,又同是才子,被网友戏谑为“低配版高晓松”。

生活中的许知远,品味单调到一年四季就只有几套衣服,夏天再热也总喜欢穿一件(黑、白)长袖衬衫配破洞牛仔裤,因为怕热,衬衫习惯性的解开前三粒扣子,平日外出更喜欢拖拉着一双人字拖,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十三邀》里,多次看到他采访嘉宾穿人字拖被观众诟病、谩骂不尊重被采访者的原因。外出时许知远屁兜里习惯性的塞一本书,骑一辆破二八带杠的自行车,在老北京的街上穿行,与这个现代化的都市相比,显得异常对立。按他同事的叙述,随意随性而为的许知远,的确不太符合知识分子文人的形象,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看似一个冬烘的”丑“人,许知远早年做过新闻记者,后来成了专栏作家,出版过十几本书(其中有多本在大陆被禁),游历过欧美诸国,回国后与聊得来的朋友办了一本同名”单读“的杂志和手机APP,开了一家名为”单向街“的书店,在中国当代文化界起到很大的借鉴意义与影响。为了支撑书店的运营,2016年他尝试和腾讯新闻合作出品思想类的访谈节目《十三邀》,虽然与主流的访谈节目相比,显得不冷不热,但在腾讯视频的助力下还是获得了1亿多的播放量。2017年初在喜马拉雅推出付费音频《单读》的第二季,定价199RMB/季,以他治愈式的嗓音,每期十几分钟解读一本文学著作,点放一首歌的方式,获得了数千个年轻人的购买和支持。

他和这个国家以及国家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喜欢听欧美的抒情乐和民国乐,喜欢读大部头的书,写作喜欢一连串的引经据典,写犀利、针砭时弊的文章,而内心向往和主张精致的生活。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更像一个生活在过去的怪人,与这个情绪化的、娱乐至死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2)

早年许知远在《经济观察报》做专栏主笔,在一次经观年会上,有一个环节是给本年度的优秀记者颁奖,社长就邀请了去年的优秀记者许知远一同来颁发这个奖项。结果他上台就批评了今年的评奖机制有多差,颁给了不该颁的人,继续堕落下去报刊就没什么希望了一些晦气的话,并说自己拒绝颁发这个奖项,然后就下台了。留下台上尴尬的社长和台下错愕的员工。

2015年,北京有一个五粮液的青年领袖颁奖活动,许知远被评选为这一届的青年领袖。等到他上台领奖时,直接说活动太冗长了,好几次都想走。看到大家对娱乐、对明星那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对世界完全没有个体精神和审美,沉迷在肤浅的大众狂欢里。然后,他又指出主持、嘉宾、观众之间问题与对话阐述的愚蠢。使活动多次陷入尴尬的气氛。

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网友称他为“砸场子专家”。许知远曾说,他最大的恐惧就是害怕自己假扮成一个不是他的人。他骨子里反感一些形式主义化的东西。有人说他故作深刻和装B,也有人说他活的真实,但不管怎样,他从来不会去迎合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他的这种反权威、反模式化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当代年轻人所欠缺的“不配合”精神。

(3)

我是一名不太靠谱的作家,试着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是一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了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着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者被再次印证

‍上述上述这段话是摘自《十三邀》的开场白,也是节目的定位,被许知远以口述的方式放在了第一季每一集开始的片头里。这段话的真诚里透露着对真实的好奇,对时代的质疑。所以,我觉得那些在微博、微信占队诋毁谩骂许知远的键盘侠,是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完整看一期这个节目的。或者只是看了别人文章里断章取义的部分描述,便留言、分享、盖棺发表定论,然后拍拍屁股当起了吃瓜群众。你看,情绪化的环境下,舆论就是这样产生的,每个人都渴望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高涨的虚妄的情绪。

不可否认,许知远是一个不合格的访谈主持人,他即没有柴静的睿智,杨澜的精明,也没有金星的毒舌,鲁豫的中庸。采访不考虑、不配合嘉宾的感受,而迎难而上,直到尬聊到许知远刻意去喝水、摸着头不自在的笑来抵挡这份尴尬。但,那又能怎样?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啊,又不是专业的媒体人。知识分子就是擅于求真、不断的刨根问底,来消解自己内心的疑惑和苦闷。

许知远和腾讯新闻的《十三邀》,某种意义上说更像一个孩子和一个蛋糕。他愿意主动去拿刀子切开它,呈现出更多的块状,让人们看到蛋糕里细微的真实的另一面,人们可以于此知道这蛋糕里原来还有沙拉、柠檬、巧克力,或者是一只死苍蝇。哪怕这种呈现很小,甚至没有。但,可贵之处是有人率先的去做了——这种结果,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死苍蝇后的不舒服和尴尬,打破常规的惯性认知。

因此,看惯了主流的访谈节目,模式化群演的人们,在他们眼里,主持人专业的可以和嘉宾十分默契,对答如流,才是一档标准的优秀访谈节目。如果抱着一种固有的心态去看《十三邀》,那注定就是悲愤的“事故”一场。《十三邀》确切地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访谈节目,它更像是半纪录片,半清谈式的新闻纪实,以思想、锋锐对话归类的话,它是当下中国新闻纪实的某种尝试和一股清流。有点类似当年柴静主持的《看见》。如果观众还以主流的心态去看,谩骂,直接去看《艺术人生》《鲁豫有约》好了,中间还能投资一点感动和眼泪!何苦没趣寻找尴尬?

很多人都在嘲讽许知远的尬聊,却忽略了他在《十三邀》里的优点。首先,他会捧哏,总能很好的引导嘉宾说出更多的有深意的内容,从不同的面向切入,让观众了解更多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切片。那些世俗的也好,精致的也罢,都能更加的立体的以思考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然后,他不装,不配合;对着镜头毫不掩饰暴露自己粗俗的尴尬和色迷迷的表情。踩一滩狗屎和上楼梯被人字拖绊住的窘态被镜头完整的保留下来,呈献给观众。最后,他擅于反思自己采访能力的单薄,并能对采访人物做出合理的总结与思考,就如同他虽然不屑于低龄化的二次元文化,并带有偏见,却不是妄加推断,而是以质疑的方式去求证、采访了解,到逐渐认同。

当被记者问到什么会伤害到你时,许知远说,我觉得有人说我特别装,我有点受不了,其实我是特别诚实的人。因为他不了解,或者他们本质上不相信真诚,不相信理想主义可以生存。

(4)

大部分人往往在世俗的熏陶下,要么纷纷倒戈、要么装疯卖傻,要么自以为是。而他在节目里依然自嘲式的笑称自己是那个哀唱挽歌的人。许知远在一个不合时宜的年代,做了很多别人看似不合时宜,而他却喜欢、并敢于尝试的事情,从他23岁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周游世界,到开书店,办杂志,做节目,这些一切的经历,成就了一个40多岁悲唱挽歌的理想主义者,以及无限期延后的那个忧伤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总会有一点点意义,唤醒更多沉睡的人,却又在采访中说这个时代不存在意义感。

在这个情绪化的时代里,许知远同样是纠结的。或许,正如那句话所说的:于这个时代而言,令人尴尬才是许知远最大的价值。而我们又恰恰缺少太多这样诚实的尴尬。

所以,许知远又显得是如此可爱啊!

相关文章

  • 也谈许知远

    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后,感触颇多,一直想写点儿什么,却总也不知道如何下笔。今天重温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突然发现他们...

  • 也谈许知远

    2017年七夕节的这一天上午,北京的三里屯街头显得格外热闹、与众不同,一辆快餐车成为了大家议论的焦点。没有人会想到...

  • 观:“许知远对话许倬云”

    一直追看许知远的“十三邀”,追了四季,今天观看了第8期《许知远对话许倬云》。正如许知远所言“ 他是宝藏,也...

  • 谈《许知远对话李诞》

    谈一个词——自洽。 谈话前一个小时,许知远和李诞在探讨自我和世界和解的过程。在许知远不断进攻的疑问中,李诞剖析自己...

  • 【人物】许知远与他的稻草人

    花几周时间,看了许知远的一些书。 许知远,76年生人,文学作家、出版人,2010年,许知远撰文《庸众的胜利》,对韩...

  • 美女与野兽的相遇!俞飞鸿屋内梳洗,许知远如此等不及?

    在去年的年初,许知远采访了俞飞鸿,这让人多少有点不可思议的。 一个是文化公知,许知远,大家知道许知远的采访中一般都...

  • 遇见许知远

    有幸遇见写书匠许知远 感谢松社书店 以天为盘 以星为子 何人敢下 以地为琴 以路为弦 何人敢谈 逃离 飞翔 老许笔...

  • 初识许知远

    犹如寒冬时节的暖流,沁入心脾后整个身体的每个细胞慢慢的蔓延弥散起来,犹如要枯萎的花朵遇到雨露后滋润鲜活起来一样,这...

  • 人性、佛性和神性——观《十三邀许知远对话李诞》有感

    看了许知远和李诞对话那期《十三邀》,很有感触。 许知远对话李诞 完整版之晚饭篇 许知远对话李诞 完整版之书店篇 你...

  • 人物 | 好疼的咪蒙

    前一段时间在节目《十三邀》中,许知远与马东的对谈,许知远问马东你对这个时代满意吗?马东笑说,“满意。”许知远再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谈许知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lx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