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三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三

作者: 茼蒿_49d5 | 来源:发表于2018-04-29 22:19 被阅读0次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它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纳的容器,凭借某种机械的、静态的、顺从自然的、形象化的意识管,灌输式教育把学生变成接受体。它企图控制思考和行动,让人们去适应这个世界,并抑制他们的创造力。要改变这种固化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对教师赋权增能,所谓“赋权”,就是要赋予教师参与管理学校课程发展事物的权力,让他们能够像课程专家、学者一样,有权进行课程开发、决策与管理,运用自己独特的教学实践智慧,在课程开发与使用的过程中,重新建构教师自身对于课程与教材的理解,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章认为课程是一种文本,是复杂式对话,特别注重人的价值、情感、意义与直觉的创造,强调“个体的优先性”,主张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自由的对话,提倡师生和谐的互动,让学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体,积极建构自身意义,获致解放性的、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计划与实施等一系列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并寻求课程改进的一项活动。再概念课程学者提出要提供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鼓励进行质性评价。鉴于外部监督机制与内部评价机制的有效整合,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课程管理者、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为代表的社区,等等,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参与课程事物的发展,搜集课程规划与设计等多方面内容,在课程事物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与自评,让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和同龄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构建自己的学习经验。传统的课程评价只关注可测量的数据,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测量的因素就很容易被忽视。伯曼(Louise Berman)曾精辟地指出:只关注可测量的课程则极易排除对那些不可测量的人类经验的教学。……为了处理抱负、希望和困惑之类的问题,学生需要一种丰富的、令人鼓舞的并且有疑难的课程。这样一种不可测量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那些不可测量的因素。作者提倡使用质的评价方法,包括现象学的方法,诠释学的方法,精神分析的方法,批判理论的方法,个案研究,田野考察法,等等。他们反对把复杂丰富的教育与课程现象描述成一组组单调数据,而是要还原到事实本身,还原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本身。在课程评价中,还原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ma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