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査、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看来,教学不再仅仅是个纯粹的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而是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教学不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是成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探究实践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从“人的存在”的角色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是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和理性;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