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前的中国,社会与政府是两个完全重合的同心圆。社会就是政府,政府就是社会,政府之外无社会。政府把一切管起来,个人的工作、生活、思想,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
1978年以来的40多年,总体上是政府自我改革而社会从政府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从政府之外无社会到政府之外有社会的过程,是社会在政府之外获得生命力的成长过程,是个人意识从集体意识脱离的过程,是政府相对收缩,社会急剧扩展的过程。
1956年毛泽东时代,提出的“两分法”,分出了沿海和内地。
1978年邓小平提出“先富论”,就是沿海加速发展,加速开放。
接着是“西部大开发”、而后的“老工业基地振新”、“中部崛起”等等等等。于是,社会异常繁荣。
至今,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正因如此,也带来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出生率的下降。
出生率下降带来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影响有多深远,暂且不论。
说说我认为下降背后的某一个原因。
先从“人之初性本善”说起。因为作为人类,天生就喜欢听好话,天生就会高估自己。
所以,这句话在如今的环境下照样有很多人认可,之后也一样。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一个价值判断,因为“善、恶”原本就是我们意识形态化的概念,而一切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不存在客观标准。此时你认为的“善”,可能是彼时你认为的“恶”。
无论你认为人之初本“善”也好,本“恶”也罢,但有一点共性我们不能否认,就是贪。
一出生就与同伴哭着抢奶吃,然后一路争夺社会中靠前的排名,想方设法。
孩子太过于注重物质上的攀比,家长会劝孩子不要有攀比心;孩子因为成绩靠后,家长会劝孩子认真学习,一定要超过其他孩子,要有上进心。
孩子就在家长营造的环境下成长,而作为注定不会在皇城脚下或者沿海一带的家长,又在资源匮乏的包围中成长。
这让我想起几十年前的一部电影《魔窟中的幻想》
主人公小萝卜头在监狱出生长大,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到监狱外头去,但是他的爸爸妈妈都在监狱里,他的世界就只能是一个监狱的世界——于是他就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各种各样的想象。
小萝卜头的这种想象,以梦境的形式出现,在电影里,他想象自己走到了监狱外头,可是那个外面的世界,还是个监狱,也还有岗楼,有各种各样的编码。小萝卜头走到哪儿,所有的规则都和监狱里一样。
小萝卜头生活的世界决定了他的想象力,尽管孩子的想象力应该是非常发达的。现在很流行一句话“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事实上,很多东西都在限制我们的想象力。
精英就不会贪吗?会,他们会更贪,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加上信息与资源的不对等,底层处处是韭菜,而这些韭菜早已身在《楚门的世界》并不自知。
想实现阶层的跨越容易吗?犹如学校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当意识到自身绝大可能性不能跨越阶层,争不过精英的时候,虚荣心也就淡化了。
相对来说,自身的资源很大可能性也不足以让孩子跨越阶层。于是,放弃要小孩的冲动性想法,继续在苟且的韭菜地里拼命奔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