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任务的感受
1.收集是知识管理的入口。要构建知识体系首先要先建立收集的入口,不管有没有大的分类,收集箱是要必须要有的。之前接触印象笔记的时候没有建立收集箱而是直接按照个人分类建立了很多的笔记本,在使用过程总感觉乱糟糟的就放弃使用了,现在看来是自己使用的姿势不对。
2.对工具使用方法的熟悉会让知识管理的过程事半功倍。在训练营开始第一天的时候,看到很多关于大象操作层面的问题,如果说对于工具使用不熟悉的话在知识管理过程会浪费很多时间,相反如果发挥工具的优势就会让自己更加快捷更加高效。跟着任务体验了大象的搜索功能、扫描功能、高级语法等等,果然体验都非常惊艳,重拾印象笔记,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
3.使用工具的思路比工具本身更重要。印象笔记的笔记本分类原则:自上而下和以始为终这两个原则以及整理归类的四问都是使用工具的思路,让我对印象笔记对知识管理有了新的认识,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的顺畅。
所谓自下而上,就是你不需要一开始就设计好一个你理想中的知识框架,然后直接分门别类的把知识向里面填充,毕竟你自己也不清楚会收集到什么知识。可以把所有笔记先加入一个未分类的标签,然后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其中有些笔记具有共同特征,由此可以组成一个新的类别,以此类推,只要假以时日,就可以得到一棵为你自己量身定做的分类树了。
所谓以始为终,则是你收集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我们收集信息,保存笔记的目的是为了管理、高效利用信息,战隼一再的说:
- 不把信息当知识
- 不把收藏当学习
- 不把阅读当思考
- 不把存储当掌握
四步整理法因此我们的分类整理,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印象笔记布置成一个信息管理的“家”而不是一个“仓库”。必须出于这个目的去整理、完善和构建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去进行笔记本分类和构建。
4.知识管理是门很深的学问,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这次的训练营只是个入门。在利用四步整理法整理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困惑,比如我们放到印象笔记中的东西大概分为哪几类?对于每一类有什么想对应的处理方法?电子笔记和纸质笔记应该怎么管理?等等,所以训练营结营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活动中收获的经验
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先打牢基础。永澄老师说:李参老师的书还是很落地的,我觉得很多基础知识就是要这么打牢!这样在未来的知识管理中就不愁了。我打算要买书来恶补基础了。
2.知识管理中存在痛点就是瞎折腾。要了解知识管理的四个层次,然后给自己定位。按照永澄老师分的层次,自己是属于那种基础没有打牢,却一直想着往上跳的那种。对于大象这个工具还不是很熟悉,对于知识源分类、输入渠道、输入后的处理方法都没有一个明确认知,但却在存储分类上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有些文章很容易就被自己认可为干货,然后收藏或者直接发送到笔记软件中。积攒一段时间再重新翻看翻看然后就归类了。所以总有这种感觉:明明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但却没有什么提高。现在找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
最低层次就关注器物。比如用什么软件,用什么笔记本,为知还是印象等等。
中级层次大约只关注术,比如我的钻石模型。较低水平知识管理者关注术的问题,但主要关注的是收集存储问题。在意如何分类,这个部分通常背后是对应着稀缺思维。你忍不住想要收集的穷人思维。高一点的关注术,但关注消化、积累和体系这个层次。如何把庞杂信息柔和在一起形成体系,这是他们关注的。
最高层次的知识管理考虑的是道的问题,也就是考虑目的和意图。我究竟是要干什么,我的使命是什么。所以在这里推荐大家看看《管理效果公式》这篇文章,很多人不计成本的拼命投入,效果并不好。
3.知识管理中的道术器:正心取势,明道优术利器。自己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先熟悉熟练应用软件,通过不同的书籍获取不同的知识。(以下书籍推荐引用自药山大神群内答疑)
道:理念、缘由
道的书,其实学习之道这本书不错,还有一本永澄的书,还没有正式出版,您也可以看看。
术:方法
术的书籍,我个人倾向于萧秋水老师的《用所有的存在和世界相会》,以及六爷的《让未来现在就来》
器:工具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100个做笔记的好方法》《Evernote超效率数字笔记术》 这三本书,加上萧秋水的那本有道云的,基本器方面的没问题了。
活动前后自己的最大改变
1.有意识提醒自己不要犯稀缺性思维的错误,在想收藏的时候有意识的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
2.明确自己在知识管理中所处于的层次。
3.明确了学习知识管理中的下一步行动。
活动中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
运营者对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及时反馈,永澄老大和山神的答疑,和小伙伴们的完成的作业和提问对自己灵感的激发。
下一步行动
1.复听8月1号永澄老师分享
2.够买相关书籍,打牢基础
3.向山神请教做任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那些想要感谢的人(别忘了自己!)
感谢运营者的付出、感谢永澄老师药山大神的答疑和解惑、感谢队友的支持、感谢自己不论时间早晚都认真的完成任务,践行作品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