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黄金棍下出好人,打孩子分轻重就好”

“黄金棍下出好人,打孩子分轻重就好”

作者: 可乐妈妈哈哈 | 来源:发表于2019-04-15 12:08 被阅读0次

有一位妈妈告诉我:

 

自古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是没有道理和科学依据的,打孩子分轻重就好。

我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父母,大多还是教育工作者,奖惩分明。

他们的孩子,除了极个别情况,克制冷静,从小就养成了不错的学习习惯和礼貌待人的态度。

只不过,他们成年后,和父母并不亲密。

他们的关系,类似于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正焕和妈妈的关系。

正焕妈妈被称为豹子夫人,性格火辣毫爽,对正焕和哥哥,不可谓不爱。

但因哥哥生病后,夫妻双方迫于生计,总认为正焕是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所以对正焕的情感有所忽略,而对哥哥关心有加,这就导致了正焕成年后不愿意与妈妈交流,而哥哥性格十分温和。

与正焕同年龄的善宇,什么都会与妈妈分享,善于妈妈骄傲地说,儿子和她之间没有秘密。她反省过自己曾经的忽视,但时间不可流转。

当然,电视剧最后,让正焕和妈妈有学习的机会,重新再建立亲密关系。

但在很多成年人世界中,再也没有那么多机会学习一次重新爱上父母。

大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到: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对于母亲,王朔认为她的字典里根本没有“爱”:“那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作家能自我觉察,所以才会希望女儿和他之间:

 

不是血缘、不是父慈女孝、不是养育与反哺,而是亲密。

因为有爱,每句话要好好说

不曾被爱,就难以学会爱人。

我的先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出生。

当时生存条件颇为艰辛,父母迫于生计,照料孩子的吃穿尚且举步维艰,情感上的照顾几乎是一片荒芜。

在我们的孩子出生后,他刚开始很珍爱父子之情,一旦遇到极端情况,他就回到原来暴怒的模式。

比如,当孩子午睡醒来,哭哭啼啼,他刚开始会抱起来哄一哄,如果没有效果,他就会崩溃,把孩子放沙发上,指责孩子,不准哭!不许哭!这时候,孩子就会哭得更厉害。

我抱着孩子,问他,你还没有睡清醒对吗?

对。

爸爸大声吼你,你觉得很不舒服吗?

对,他吼我。

爸爸做错了,你要原谅他吗?

不要。

好的,我们先玩一会,等会告诉爸爸,爸爸不准吼我,然后原谅他好吗?

好。

安抚完孩子情绪,也需要及时安抚这个大孩子情绪。

先生委屈地说,真不知道为什么,总这么爱哭,我的孩子,一点都不像我,一点都不坚强。

我听来觉得好笑,说,难过了大哭,这是发泄情绪的方法,你不允许孩子表达,让他封锁在心理吗?而且,他刚刚睡起来,还在睡意朦胧状态中,情绪不佳,孩子只能用哭声表达,这时候只需要耐心在旁边陪伴一会,等他释放完压力就好了。

他听完后,表情轻松了不少。又开始问我,为什么孩子总要我陪着玩?别的孩子都能找同龄小朋友,他的交际能力这么差吗?

我问先生,为什么孩子总想你陪着玩,你知道什么原因吗?说明你的陪伴非常有意义,让他觉得特别开心。他平时也会和其他小朋友玩,完全根据心情来。你不是也总是喜欢一个人待着吗?有什么问题吗?独处是一种很难得的能力,他从小就会,这不是很让你骄傲吗?

先生听完后,彻底放松了自己。

这时候儿子已经清醒了,主动拿积木给他,这是一个“示好”的行为,我对先生说,儿子的情商比你更高呢。

有一次,儿子喝酸奶时,喝饱了后准备摆弄,差点倒在桌子上,我的先生非常用力吼了一声,让他不要这么做,孩子当场吓得浑身一抖。

然后做出一个“停车”的手势,对着先生说,不要吼我!

先生很诧异,然后就抱着孩子说,对不起,我以后一定好好说。

台湾远传曾做过广告片,里面有一则故事是,小女孩在摄影棚装扮好了后,满心雀跃希望妈妈早点看到,于是给妈妈打了电话。

妈妈说,哎呀,我还在骑车,别打电话,我马上过来!

小女孩有点难过,但很体谅妈妈,于是心情沉闷地坐在沙发上等。

等了一会,又给妈妈拨了一个电话。

妈妈劈头盖脸骂起来,都说了不要打电话,我马上就来了!随后粗暴挂断电话。

小女孩听完,眼泪一下蹦出来。

而摄影室另一头,妈妈也看到这种场景了。

这是模拟的真实对话,妈妈看到小女孩哭泣,内心愧疚,而在这之前,小女孩每天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是不是就这样,孩子和我们一步一步走远了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孩子一样期待你的到来,为何我们总是在辜负呢?

看不见的伤害,并不代表不存在。

因为有爱,所以每句话才要好好说。

 

因为有爱,你要更多的“看见”

早上刷微博时,看到了《超级育儿师》中关于“浩浩”的故事。

爸爸妈妈求助的难题是:浩浩早上不起床,出门就要抱。

而借助镜头,我们真实看到的场景是:

浩浩早上起床睡意朦胧时,妈妈就把他从床上“拖”起来,“扔”到卫生间,要求迅速洗漱。爸爸说,不要那么急,孩子现在心情不好,在拥挤的时间内,妈妈和爸爸吵了一架。

回家的路上,妈妈指责浩浩只要抱,于是径自往前走,川流不息的车流,让人看得十分揪心,孩子也不停哭闹。

整个脑子里充斥着尖叫。

孩子的哭闹,妈妈的吼叫,丈夫的不耐烦……

成人的世界,都不容易。

爸爸上班养家,回家带孩子不容易。

妈妈全职主妇,做家务带孩子不容易。

但最不容易的,还是孩子。

别忘了,他当初可是带着爱与喜悦降临的。

可是,一般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成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带来的伤害。

所以,节目组呈现了一种新的方式,让妈妈待在一个房间,里面重复播放着她每天吼叫的声音。

最后,她崩溃了……

节目中的老师说,你知道吗:

孩子为什么要你抱,你想过原因没有,你走一步,孩子要走五步才能追上来……

为什么孩子在菜市场特别听话?因为他被周围的事物吸引了,在这个年龄段,他非常好奇这些事物,但你怎么说的?别烦我,我不想讲了,你简直在浪费他的学习机会……

孩子在家里,完全可以自己玩,这是所有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你说了什么,你让他不要吵,甚至用了很粗暴的方式表达,你这样做是大错特错……

你长期这样难以控制情绪,未来只会众叛亲离,你的亲人孩子都会离你而去。

我的妈妈有一个好友,曾经也采用故事中的方法教养儿子。

现在她已经55岁了,40多岁的时候离婚了,儿子外出务工,曾经亲密的一个家,分别在三个城市。

最让她心痛的是,儿子一年最多打一次电话,也从来不给她钱花。

她感叹,真不该养孩子,花那么多心思,养的白眼狼。

可能她忘了,曾经她家里打孩子的棍子,都有二十多条……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总要讲童年,总要讲原生家庭,是不是太计较了?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传统教育总以为无视孩子内心需要的严厉教育,能让一个人更快成长,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

事实恰恰相反。

童年缺爱的人,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潜意识里拒绝长大,终其一生寻找的是,无条件的童年之爱。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从来都不赞同:黄荆条下出好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金棍下出好人,打孩子分轻重就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cu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