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人往往会因为生病带来心理问题。比如沮丧、悲观,甚至焦虑抑郁。
心病,同样也会引起身体上的病。但是,很多人认为有了心病,多开导开导、多玩玩,等有一天想通了、看开了,所有身体的不舒服自然也就好了。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看待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的。
但是,这个观点不对。为了讲清楚个问题,咱们今天的课先做一个动物实验。
挨电的猴子与胃溃疡
这个实验是1958年,心理学家布雷迪(Joseph V. Brady)第一次设计并完成的。实验是把两只猴子分别捆在两把椅子上,每20秒钟椅子会自动放电一次。但是,会给猴子一个开关。如果它能在快要放电的时候准确地按下开关,那么两只猴子就可以同时避免挨电。按错了,就一起挨电。这就好比是“一根绳上的两只猴子”。关键是只把开关交给其中的一只猴子,让它负责按压。另外一只猴子,只能被动等待。

几天过去了,其中一只猴子得了胃溃疡,另外一只安然无恙。那我问你:是哪只猴子病了呢?是积极主动,按压开关的这只猴子呢?还是消极被动,默默承受的那只猴子呢?答案是,负责按压开关的那只猴子病了。
讲到这你可能会有疑问了:既然两只猴子挨电的电量和频率是一样的,为什么一只生病,另外一只没事呢?我解释一下,挨电只是一种刺激,但是负责按压开关的那只猴子太紧张了,它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所以它病了,得了胃溃疡。而另外一个猴子,反正挨电不挨电它说了也不算,就老老实实待着吧。所以,它没病。
这个实验告诉咱们两个问题:首先,压力导致的胃溃疡是真病。看来心病,确实可以引起真病。其次,没得病的猴子,虽然它也挨,但是它不用高度紧张,也没有成功、失败带来的强烈心理的落差,所以它就不会得胃溃疡。
剧烈的心理变化,是这个实验中让动物得病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猴子来说,挨电就是一种刺激,我们称为应激。仅有应激,不会得病,对应激产生了剧烈的心理变化,之后引起了身体上的病。这就是心身疾病,也就是心理剧烈变化带来的躯体疾病。
它的三个环节:应激、心理改变、躯体疾病,三者缺一不可。
通过这个动物实验,咱们了解了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三个环节。但是这毕竟是猴子,是动物,人也会这样吗?会的。
列宁格勒保卫战与原发性高血压
罗胖在2019的跨年演讲里有个金句:我们是伞兵,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这句话的涵义就是勇于承担,不怕各种困难。有项研究指出,对伞兵而言,刺激的军事训练就是引发溃疡的一种危险因素。咱们的日常工作中,压力越大的部门,尤其是这个部门的领导,就越容易得心身疾病。所以,咱也别总看人家挣得多,人家是用患心身疾病的高风险换来的。
有没有大样本的人类心身疾病的调查研究呢?有。二战期间,从1941年9月9日开始,德军开始围攻苏联列宁格勒,也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德军用不停的空袭、炮击以及饥饿各种方式打击列宁格勒。那里的居民就处在这样一种随时可能城破人亡的心理压力之下。
围攻一直持续了872天。你想一想,这种心理刺激大不大?战争之后,医生们给列宁格勒的居民做体检。发现幸存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是战前的16倍,从战前的4%上升到64%。讲到这里你会有疑问了:既然大家都有恐惧,肯定也都会有心理变化。为什么有的人引起了病,有的人就没事呢?也就是说,在刺激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心理变化是不同的。有的人心大,有的人就会惊恐不安。
人的性格差异,导致患心身疾病的风险有差异。
美国著名的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M. Friedman)和罗森曼(R. H. Roseman)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人类的性格有A类性格与B类性格之分。
A类性格,表现为:有雄心壮志,喜欢竞争,苛求自己,渴望出人头地;以事业成败作为人生评价的唯一标准;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容易激动;有时间紧迫感,行动匆忙;下楼梯就一直抱怨电梯慢,恨不得自己跑下去;好斗,对人有敌意,看谁都是敌人。
这种A型性格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身疾病。
B型性格的人和A型截然相反,表现为:谦逊谨慎,不自以为是;做事有条理,游刃有余;足够自信,但不在别人面前自夸,也不迫切需求别人的肯定和赞赏;不轻易反对和敌视他人;心态平和,不为外界事物所扰乱;主动调节心态,不偏执,不自虐。
而临床医学的研究证明,和A型性格的人相比,B型性格的人更少患心脏病,并且更长寿。
还有一类人,性格特征又不同了,表现为:内向;喜欢谁不喜欢谁,自己心里知道就是不说;压抑自己的情绪,过分忍让,回避矛盾;遇到不公,怒而不发;憋着,爱生闷气。我们称这类性格为C型性格。这类人容易发生肿瘤,所以也被称为“肿瘤性格”。
治疗原则:心身同治
现在,咱们明确了各种不良的刺激可以引起心理变化,心理变化又带来了心身疾病。不同性格的人发病风险不同,易患的病也不同。消化系统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系统之一。比如前面说到的胃溃疡、神经性厌食,再比如一紧张就吃不进去饭了,或者一有大事就肚子疼。这些都是心身疾病反映在消化系统上。
咱们人体几乎每个器官都有可能发生心身疾病。比如:反映在皮肤上,会出现斑秃、湿疹;反映在循环系统上,会出现高血压、冠心病;反映在呼吸系统,会出现哮喘;反映在泌尿生殖系统,会出现男性阳痿、女性性交疼痛和性冷淡;如果影响了免疫系统,就会出现自身免疫病,比如甲亢、类风湿关节炎,甚至免疫低下引起癌症。
那么,这种病应该怎么治呢?比如,心理问题引起了胃溃疡,是不是只吃抑制胃酸的药,吃保护胃粘膜的药就够了呢?答案先放在一边,咱们看个病例。
这个病例是我听国内一位男科医生讲到的,很有代表性。很多年前,这个医生遇到过一个病人,他是个副县长。在计划生育年代,主管计划生育的男领导都会带头做输精管结扎,但是这个副县长做完结扎就阳痿了。我们知道,输精管结扎只是让精子无法进入精液,不会影响雄激素合成和分泌,不会影响性功能。这个病肯定是想出来的,这是心身疾病。
所有的医生都对他说:“这不可能让你阳痿,你这是心理问题,回去吧。要么就吃点帮助勃起的药。”但是,他始终都没治好。听完病人痛苦的描述后,这个男科医生就说:“输精管我给你接上,阳痿立刻好。”然后给他安排手术。消毒,轻轻划上一道伤口,又缝上。根本没有动输精管。
你猜怎么着?手术后,病人的阳痿治愈了。听完了你肯定一乐。但是,为什么这台假手术可以起到真效果呢?
对于心身疾病,如果单纯治疗器官的病,效果不好,需要同时结合心理治疗。有些心理治疗需要服用药物,有些只需要心理疏导,有些需要针对病人的心理问题,巧妙地用一些手段帮他打开心结。对于这个阳痿的副县长,再多关心的话都不能解决他的心理问题。所以对他来说,这个假手术就是一种最巧妙、最有效的心理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心、身同治。
首先,消除刺激因素,然后才能去除心理学病因。如果确实有身体的器质性病变,还要同时治疗身体上的病。一起治,效果才会好。但是,很多病人甚至综合性医院的医生,都会低估心身疾病的发病率。
根据统计,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用一句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承受压力越大,那么心身疾病发病的可能也就越大。
在咱们国家,很多人因为心病引起了身体的不舒服,也忌讳去精神科、心理科。见了医生也只描述躯体问题,不愿意提心理上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医生看不出来,治疗也就只是关注治疗躯体病,治疗效果自然不好。
划重点
1. 心身疾病的三个环节:应激,心理变化,躯体疾病。
2. 不同性格的人,心身疾病发病风险不同,容易发生的病也不同。
3. 治疗应该心、身同治。

思考题
为什么说心身疾病,不仅是心病,而是真病了?你是易得病或易得癌体质吗?讲讲你生活中的身心疾病案例
压力、高度紧张、排斥等等剧烈的心理变化,是会带来应激反应。但仅有应激是不会得病的,对应激产生了剧烈的心理变化之后,才会引起了身体上的病。而这,就是心身疾病,也就是心理剧烈变化带来的躯体疾病。它的三个环节:应激、心理改变、躯体疾病,三者缺一不可。
人的性格差异,导致患心身疾病的风险有差异。学了今天的课文,我认为自己是个性50%性格——有雄心壮志,喜欢竞争,渴望出人头地,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容易激动;50%B性格——做事有条理,游刃有余,足够自信,主动调节心态,不偏执,不自虐。小的时候,A性格的比重很大,差不多占80%,这些年来不断修炼,性格和心态都改变了很多。
生活中的身心疾病案例:几年前,和好朋友去国外自由行,她因为不喜欢吃国外的食物,但又没有带国内的食物出去吃,然后又怕我说她适应能力差吧,所以最终引起了胃不舒服,还吐了。然后在一家超市看到方便面,买给她后,吃了胃就好了。
网友评论